《中国入境旅游数据分析报告》绘出入境游客画像
中国网9月23日讯 近日,世界旅游联盟对外正式发布《中国入境旅游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8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创下新高,入境旅游人次总体稳定。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创下历史新高,入境旅游141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2018年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其中外国游客消费居多,中国香港游客消费出现下滑;2018年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为缅甸、越南、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游客漏损较多。
去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创下新高 入境旅游人次总体稳定
近十年来,中国入境游客人次呈现规律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的趋势,总入境游客保持在1.26-1.41亿人次之间。2015年入境旅游市场在三年持续下滑后首次呈现回升迹象,随后逐年上升,中国入境旅游面临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
《报告》分析认为,3-4月、10-12月入境游客相对较多,2月为入境旅游低谷。《报告》认为,一方面因为中国春秋时节温度适中,气候宜人,适合出行游玩;另一方面因为12月正值国外圣诞节,很多国家拥有较长的圣诞假期,游客们可借机安排出境游行程。相反,2月正值中国春节期间,国民忙于回家团聚、走亲访友,春运客流量较大,多数商场、单位也放假休息,故对外国游客来说,游玩体验感不强。
《报告》显示,我国入境游客以中国港澳游客为主,外国游客次之。2009-2018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结构整体变化不大,其中,中国港澳游客是大陆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份额均占总体的74.0%以上。外国游客的比重除2015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提升。2018年,入境外国游客3054万人次,同比增长4.7%;中国香港游客7937万人次,同比下降0.5%;中国澳门游客25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中国台湾游客614万人次,同比增长4.5%。
《报告》认为,近三年入境过夜游人次逐年递增,其中,中国香港游客居多,中国澳门游客增幅明显。2018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29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外国游客2364万人次,同比增长5.2%;中国香港游客2820万人次,同比增长1.6%;中国澳门游客553万人次,同比增长5.9%;中国台湾游客553万人次,同比增长4.5%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731亿美元,增长5.1%;中国香港游客在内地花费291亿美元,下降3.3%;中国澳门游客在内地花费87亿美元,增长5.0%;中国台湾游客在大陆花费163亿美元,增长4.5%。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香港游客消费出现下滑趋势。
在区域选择方面,入境游客选择华东地区入境的游客较多,其次是华北、华南地区。根据2018年入境游客的机酒预订情况分析发现,华东地区的预订占比较高(45.5%),接近半数,其次为华北地区(22.3%)、华南地区(18.3%)。
文化和旅游部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为缅甸、越南、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游客漏损较多。《报告》建议,一方面要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可有意识加强对漏损市场的宣传推广以提升游客搜索购买的转化率。另一方面,入境游客源市场开发的重点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聚,包括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等发展中国家。
实际上,我国15个国际枢纽城市的入境游客主要来源主要是美国、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
入境游客最关注目的地城市和酒店 泰国日本成中国竞争地
《报告》显示,入境游客出行前最关注目的地城市及酒店;入境方式以徒步为主,入境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为3.35天/次;非洲游客入境停留占比最大,欧洲游客次之;泰国和日本是中国大陆入境旅游的主要竞争地。
《报告》认为,入境游客最关注的是出游的目的地城市(50.94%),除此之外是酒店(16.80%)、行程(11.77%)、航线(8.35%)、特色活动等。
数据显示,2018年,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划分,徒步占55.7%,汽车占22.3%,飞机占17.3%,船舶占3.3%,火车占1.4%(注:含陆路接壤国家或地区,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旅华人次)。
在入境游客平均停留时长方面,中国台湾及外国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均高于全体游客单次平均停留时长,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由于与大陆接壤,游客单次平均停留时长均低于全体游客平均停留时长。此外,通过对中国入境游客单次停留时长大于4天的客源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非洲游客占比最大、欧洲游客次之。
数据显示,通过入境游客出发同期(+/-3天)的搜索行为发现,除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外,游客在预订中国大陆境内目的地的同时,还搜索了泰国(6.24%)、日本(5.17%)、马来西亚(4.94%)、越南(4.74%)等目的地。
《报告》建议,在旅游境外营销时,整体目的地的品牌打造尤为重要,是游客选择入境旅游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如果目的地的宣传物料中再结合相应酒店、行程、航线、特色活动的推广;在入境长线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及酒店住宿产品精准投放时可着重考虑非洲和欧洲。
《报告》认为,中国入境旅游在海外宣传时,还应侧重挖掘、打造与上述竞争地差异化的核心吸引点。同时,作为竞合目的地,在长途线路串联营销推广中,也可考虑与入境旅游竞争地(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建立一定合作关系。
中国入境游客男性居多 访华目的以休闲观光为主
《报告》透露,入境游客中亚洲游客入境人次居多,访华目的以休闲观光为主;男性居多,年龄以25-44岁为主;过夜人数前三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州;住宿以4星级为主,高性价比类酒店居多;入境旅游客流节点、扩散路径比较集中,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城市经济联系等要素驱动明显;参观景点的游客多为好友出行,景点游览类项目热度较高。
《报告》分析认为,按入境游客客源地区分,2018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4795万人次(含与中国陆路接壤国家的旅华人次),其中亚洲占76.3%,欧洲占12.5%,美洲占7.9%,大洋洲占.9%,非洲占1.4%;按访华目的划分,观光休闲占33.5%,服务员工占15.5%,会议商务占12.8%,探亲访友占2.8%,其他占35.3%;按年龄结构划分,14岁及以下游客占3.4%,15-24岁占13.7%,25-44岁占49.9%,45-64岁占28.4%,65岁及以上占4.6%;按性别划分,男性占比59.6%,女性占比40.4%,男女比例为1.5:1;按住宿选择划分,过夜人数前三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州;入境游客选择住宿星级时,以4星级为主(34.43%),5星级次之(24.51%);在选择住宿类型时,高性价比类酒店居多,豪华类酒店次之;过夜人数Top15的城市好评率均在93%以上,其中长沙的好评率相对较高(96.5%),厦门、成都、三亚、武汉、天津次之;游客对住宿的差评具体表现在地理位置、酒店设施、服务态度、环境卫生等方面。
《报告》对前四座最受入境游客欢迎的中国城市进行分析发现,目的地是北京的游客有90.7%选择过夜停留,其他游客中转前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目的地是上海的游客有90.1%选择过夜停留,其他游客中转前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目的地是广州的游客有61.8%选择过夜停留,其他游客中转前往青岛、南京、沈阳等地;选择深圳的游客有82.4%选择过夜停留,其他游客中转前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地。
《报告》通过2018年游客OTA评论发现,参观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好友出行(25.5%),家庭出行(21.4%)次之。通过2018年游客预订行为发现,在最受欢迎的前三十项游览项目中,景点游览类的占比最多(62.1%),当地体验类(17.2%)次之。入境游客预订量最高的景点包括故宫博物院、慕田峪长城、天安门、北京胡同体验、上海马戏城杂技表演、上海外滩、兵马俑、周庄水乡。
《报告》分析认为,入境游客在出行旅游时,以看重酒店性价比的人次居多,且过夜游客多为商务和家庭类,住宿偏好更倾向于高性价比类和豪华类酒店。通过对过夜游客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商务游客最多,占比36.92%;其次为家庭类,占比20.08%;单人旅行、与好友结伴、商务类游客更倾向于高性价比类的酒店;夫妻、家庭类游客则更倾向豪华类酒店。
《报告》建议,在目的地及景点的海外宣传推广物料中,可适当增加以朋友、亲子、家庭为主的场景化烘托和引导。此外,在中国景区二次消费产品的创新及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的完善仍有很大空间。
入境游客最关注景点故宫居首 北上广深城市榜靠前
《报告》披露,故宫博物院、上海外滩、天安门广场最受游客欢迎,北京是热门景点数量最多的城市;游客对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类景点评价较高,北京慕田峪长城居首;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城市最受入境游客欢迎。
《报告》分析认为,入境游客最关注热门景点排名前五的是故宫博物院、上海外滩、天安门广场、颐和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热门景点中,历史古迹类景点居多,其次为自然风光类,中国宏伟的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人文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的目光。
《报告》通过游客2018年的OTA评论发现,综合指数Top20的景点中,历史建筑类居多,其次是自然景观类;北京慕田峪长城、上海外滩和北京颐和园综合指数位列前三。
《报告》认为,八达岭长城只是占领了国内游客的心智模式。由于价格相对较低、游客相对较少等原因,北京慕田峪长城反而得到OTA及旅行社在海外的重点推广,且形成一定的境外游客认知。
根据互联网搜索行为显示,2018年入境游客最关注的中国城市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其次是三亚、西安、成都等。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同时在城市的品牌定位、国际宣传方面均有明显的影响力。
中国入境旅游有优势有短板 发展仍需付诸努力
《报告》认为,政策助推、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逐渐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认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安全的旅游环境、可进入性增强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优势所在。而签证便利化程度不高、旅游环境和配套服务尚待改善、挤出效应、产品综合竞争力下降、天气环境等五大要素则是中国旅游的短板。
《报告》认为,在签证便利化方面,我国免签政策与入境旅游发展不匹配;普通护照免签国家数量少,且基本没有涵盖主要客源市场;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与航权、航线匹配度不高,对拉动入境旅游市场作用有限;赴中国签证办理门槛偏高,签证价格高、办理时间长、手续繁琐是影响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国际化程度、公共服务配套及便利化水平仍显不足;旺季时节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入境游客观景用餐体验降低;产品同质化和老化趋势明显、游客参与性不强;缺乏可供游客重复消费的休闲度假产品以及雾霾天气等,是对入境游客增加极其不利的诱因。
《报告》建议,在产品替代方面,应着重加强可参与、可激发游客情绪投入和情感互动类产品的开发力度,并借助高科技手段,以在地文化为魂的旅游产品创新,为入境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及价值挖掘提供新的可能;在营销创新方面,除运用传统媒体、赴客源地开展推介活动外,需加强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覆盖,充分利用旅行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搜索引擎、在线视频等线上阵地;在内容设计上,除旅游景点或景观类的宣传之外,还应加强以“吃住行游购娱”多要素融合的展现及结合亲子、朋友、家庭等场景化生活体验类的宣传;在物料宣传上,以旅游目的地为载体的旅游产品通过前期宣传在形成游客基本认知后,应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路径持续增加触达游客的机会,进而在游客与目的地(或产品)充分互动的基础上产生购买行为。
《报告》建议,国内一线城市是境外游客了解中国的首要入口,同时也是入境游客行程中的主要选择。建议择其一、二着重打造成为“中国入境旅游桥头堡”;在营销机制方面,各省市企业应在国家为首的整体海外营销基础上进行宣传,探索目的地海外宣传的主体以省间、市间捆绑营销的模式联合推广;重视国家、省、市、区(县)的入境旅游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充分利用数据指导决策的同时,以针对不同客群做好相应目的地(或产品)的精准营销;充分发挥口岸城市、大型旅游企业的作用,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以点带面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整体发展;增加与客源国当地旅游代理机构合作,并做好一线人员培训,增加目的地(或产品)直接触达游客的机会。
(伍策 尚槿)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