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后月子  产前准备

“两城”建设布局未来 攀枝花发展格局迎来历史之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8-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8月27日至28日,攀枝花市2019年第三次项目竞进拉练活动举行,参加人员走进钒钛高新区、花城新区、东区的重点项目现场,现场观摩,点评交流。拉练中,大家目光的聚焦点,始终在攀枝花的“两城”建设上。

  今年7月25日,攀枝花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的决定》,“两城”,成为攀枝花发展的最热关键词。

  何为“两城”?

  “两城”即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其中,钒钛新城定位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攀西科技城,则是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五大区域高地”突显区、攀枝花市民中心。

  “两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引领攀枝花未来发展的“双引擎”。攀枝花发展格局,迎来了历史之变。

  为何要建“两城”?

  上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肩负着国家使命而生。如今,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站在转型的新起点上,建市54年的英雄攀枝花再出发,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两城”,开辟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新路径。

  这,是攀枝花对国家战略的主动融入,是对四川发展大局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深远战略布局,将有力助推攀枝花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此次拉练,对攀枝花的“两城”建设重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摸底,“两城”建设思路愈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

  走进拉练现场

  看“两城”都有哪些驱动力

  8月27日上午,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市长王波率队,拉练活动参观人员一行来到钒钛高新区,这里是钒钛新城的主要组成区域。

  攀枝花,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钒、世界储量第一的钛。其中,钒资源储量约1020万吨,全国第一;钛资源储量约为4.39亿吨,为世界第一。

  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攀枝花的钒钛资源如何更好地运用?

  攀钢集团,是攀枝花的“工业航母”,拉练活动首先来到了攀钢集团高炉渣提钛—低温氯化项目现场。

  在钒钛高新区,攀钢已建成钛冶炼厂、海绵钛厂和氯化钛白厂,拥有钛渣22万吨,海绵钛2万吨,氯化钛白粉1.5万吨生产能力。

  “这个月开工,工期24个月。”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秀亮介绍说,目前,公司高端钛及钛合金生产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将引进高端EB炉,产品包括钛扁锭、钛圆锭等。同时,钛业公司60KT/A熔盐氯化法钛白项目,也在加紧推进。

  海绵钛,是钒钛高新区钛产业链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全球海绵钛产能约为31万吨/年,我国海绵钛产能10.7万吨/年。其中,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海绵钛生产企业3家,产能2.75万吨/年,占全国的25.7%。

  “下一步,钒钛高新区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申红剑透露,高新区将逐步形成海绵钛生产到钛制品制造为一体的钛产业链,攀枝花的钒钛产品,将更多地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军工等领域。

  8月27日下午,拉练活动来到花城新区。攀西科技城包括现在的花城新区,以及流沙坡片区、炳四区、渡仁片区、沙沟北区,共27平方公里。

  天气很热,现场,也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总投资超5亿元的五星级洲际皇冠假日酒店,正在进行施工前期工程。酒店建成后,将提升攀枝花城市旅游形象,助力康养旅游的发展。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攀西科技城已初具规模。远处,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周边,多个高品质商住楼盘已经拔地而起,攀西科技城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新建的攀枝花市政务中心等地标建筑已经开始内部装修。近处,备受期待的天星湖公园也逐渐成型。

  这里,是未来攀枝花城市拓展的重心。

  在攀西科技城,攀枝花市民中心特别引人注目。花城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蒲群林介绍说,市民中心占地840亩,由天星湖公园、天星坝水系为主的旅游、休闲和高端接待功能区,三线建设干部学院、五馆一院等为主的文化活动区,以及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市民广场等为主的城市展示区三个板块组成。市民中心建成后,将形成人流聚集焦点,带动科技城服务升级,商气和人气聚集,成为宜居宜业的活力之城。

  值得一提的还有,未来5年,攀西科技城还计划建设80条道路,构建内外通达、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为什么建?

  对国家战略的融入和对未来的布局

  傍晚的一场大雨过后,天气放晴,攀西科技城内,新建的攀枝花图书馆、档案馆玻璃幕墙反射着红火的晚霞,分外美丽。

  就在5年之前,这里还是远离市区的一片荒草坡。如果再把时间调回到数十年前,整片区域都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攀枝花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生、因工业而兴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来到攀枝花,筑起了这座英雄之城。建市54年来,攀枝花也从昔日“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今天的三线建设明珠城市。

  近年来,攀枝花由钢铁重镇,发展成为中国钒钛之都,钒钛产业链不断延伸。2013年,全国唯一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设立,覆盖攀枝花全域。今年5月,攀枝花成立了我国钒钛磁铁矿领域首个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成为了钒钛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拥有了话语权。炉渣提钛技术、宇航级钒铝合金生产技术、攀西钛资源的氯化法钛白生产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3年的121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535亿元。

  不过,因早年攀枝花产业过分依赖以钢铁、煤炭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和单一产业发展模式,结构性矛盾与产能过剩、要素制约、环保压力等问题交织。

  对于城区来说,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影响,生活空间有限、配套设施滞后,与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时代发展,这座城市应该如何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突破,培育发展新动能?

  基于此,攀枝花市委经过综合考虑、深入调研、审慎决策,作出了加快建设钒钛新城、攀西科技城“两城”的决定。

  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提出,“两城”建设,就是以项目化、具体化的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大政方针,以及省委对攀枝花发展“3+2”的新定位新要求,争取更多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的创新实践和承载平台,也是落实攀枝花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两城”,是攀枝花对国家战略的主动融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四川是东盟经由滇、桂、黔进入中国内陆地区的主要通道,而攀枝花是此通道的“门户”。同时,攀枝花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肩负钒钛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任和使命,理应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建设“两城”,也是攀枝花面向未来的一次战略布局:通过空间重构,为转型中的攀枝花提供新动能。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助推攀枝花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两城”如“双翼”

  是攀枝花发展的“双引擎”

  “两城”在哪些区域?分别是怎样的定位?

  从空间范围上看,钒钛新城主要是原钒钛高新区35平方公里,新增鱼塘、五桂塘、乐弄、沙沟南区等片区23平方公里区域;攀西科技城,则是现在的花城新区,包括流沙坡片区、炳四区、渡仁片区、沙沟北区,共27平方公里。

  从发展定位上看,钒钛新城由“钒钛”和“新城”两大要素构成,“钒钛”是产业属性,“新城”是城市属性,主要承担以产城融合推动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使命;攀西科技城,则立足攀西、放眼全国,以“科技”为名,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文化发展,承担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牵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综合性高端性“大科技”城市新区的使命。

  具体来看,钒钛新城有着“三大定位”:即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攀西科技城的定位则是: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五大区域高地”突显区、攀枝花市民中心。

  “‘两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贾瑞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两城”,就是未来攀枝花发展的“双引擎”。

  “参加这次拉练活动,感受颇深。”花城新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表示,市委提出“两城”建设的战略决策,关系着攀枝花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拉练,对当前形式认识更加深刻,思路也更加清晰,同时也要求自己站在更高、更科学的角度上谋划工作。

  产业基础坚实、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空间充裕……“两城”所具备的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让人信心满满。

  产城一体互为支撑

  让城市更温暖产业更强劲

  翻开地图,找到攀枝花机场,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分布东西两侧,沿群山伸展。如今,昔日“背靠背”的钒钛高新区和花城新区“两区”,变成“手牵手”的“两城”。

  “两城”建设,采取的是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模式,“两城”之间,是互为支撑、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相融共生的关系。

  建设“两城”,攀枝花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科学规划,创新驱动,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一体”发展思路,为原来的钒钛高新区注入“城”的元素,使其“温暖”起来;为原来的花城新区注入“产”的元素,使其“强劲”起来,实现产业与城市互补互促、融合发展。

  建设“两城”,攀枝花还将抓好钒钛高新区、花城新区、仁和区“三区叠加”机遇,集成和用好市场主体、产业平台等发展要素,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提档升级,让“三区”因“两城”而联系得更加紧密、联合得更加有机、联动得更加协调,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规划,“两城”分别在2021年、2025年、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有着阶段性的目标。

  到2021年,钒钛新城“一区多园”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攀西科技城核心区基本成型。

  到2025年,钒钛新城科技服务产业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攀西科技城核心功能区基本完善,聚集市内科研院所20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5家、科技型企业30家以上。

  到2030年,钒钛新城“产城相融”全面建成,规模以上钒钛及相关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形成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攀西科技城全面建成,聚集市内科研院所30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10家、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

  “‘两城’建设是全市大计、全民大事,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8月28日下午的项目竞进拉练座谈会上,贾瑞云强调,从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用地供需矛盾紧张、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研究、谋划、包装项目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引导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环境品质等方面找准切入点,促进“两城”滚动开发、整体成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肖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