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后月子  产前准备

【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一颗苹果一头牛,平凉蹚出富民兴业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早熟苹果上市了,当地村民装箱忙。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我们平凉市GDP从1949年的0.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5.17亿元,增长了700多倍,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4元增加到2018年的18676元,增长了30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595.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亿元,增长512倍……”日前,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自豪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凉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所取得成就。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助农增收的根本之策。在平凉,苹果和“红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一直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平凉地处北纬35°,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市大部分区域土层深厚,海拔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完全满足生产优质苹果必须具备的7项生态指标,发展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条件。

  满眼山川绿,处处花果香

  9月9日,“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平凉市泾川县飞云镇采访苹果产业发展。刚进村里,一股苹果的清香就扑鼻而来,目光所及之处果树繁盛,粉嘟嘟的苹果挂在枝头,好不可爱。58岁的飞云镇老庄村村民杜桂梅正在麻利地将摘下来的早熟苹果装箱。

  “我是来打工的,家里种的果子是冬果,还没到成熟期。我待着也心急,还不如出来给自己赚点零花钱。”杜桂梅乐呵呵地说。闲不住的她从陕西彬州、长武出发,给各种早熟果园打零工到现在已经十几天,每天的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杜桂梅估计今年家里的10亩果园收入也会超过十万元。

杜桂梅正在给新摘苹果装箱。

  种果大户马小明告诉记者,今年气候好,他种植的25亩果树预计产值可以达到30余万元。“刚好到收果的时候,今年的果子质量、数量都不错,现在我还雇了20多个当地人帮我一起干活。”

  “要是没有30年前政府发展苹果产业的规划,就没有现在乡亲们的好日子。”在飞云镇南庄头村的一处果园,南庄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广太说。目前,全村果园达到1890亩,其中丰产园610亩、新幼园1280亩,户均10.3亩,人均果园面积2.5亩。通过种植苹果,全村人均果品收入达751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苹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脱贫果’、‘致富果’。”飞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晓峰告诉记者。飞云镇是泾川县果品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早的乡镇,全镇果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现在基本实现了全镇果园全覆盖。目前现有果园2.08万亩,人均果园面积1.1亩。正常年份,全镇果品年产量达2.3万吨,果品收入达1.4亿元,亩均产值1.3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达751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6%。

  飞云镇果产业的发展只是平凉市的一个缩影,平凉市林业草原局局长何鹏峰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平凉市苹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产量近200万吨,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超过6000元,苹果产业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首位产业。近十多年来,70万贫困人口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何鹏峰介绍,平凉果产业发展历经探索起步、规模扩张、扩量提质、深度开发四个发展阶段,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产业大户5000多户,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700多家。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仓储、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家,开发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果品年仓储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16万吨,初步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生产经营格局。

  目前,平凉金果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远销中亚、东南亚、南美及欧洲等16个国家和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鼓起了平凉老百姓的“钱袋子”,而且给平凉大地盖上了“绿被子”,使以前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现在的平凉,特别是进入春天以来,满眼山川绿,到处花果香。目前,早熟苹果已经上市,10月份,平凉的苹果就开始大规模上市,遍布山川的果园和苹果也是这个季节平凉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泾川县鼎康肉牛育肥场内,牛儿安逸闲适地歇息。

  牵住牛鼻子 平凉红牛“名利双收”

  平凉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当地群众养牛方式非常精细,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非常独特的肉牛种质资源。经过基因测序,平凉红牛是秦川牛和日本和牛的祖系,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具有独特的芳香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共轭亚油酸含量高。经过权威机构的鉴定,平凉红牛为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

  在泾川县鼎康肉牛育肥厂的养殖区,一栋栋标准化采光牛舍里的牛儿尽收眼底。饱餐后的牛儿尽情享受闲适的时光,在舒缓的轻音乐中,或在牛舍内小憩,或跑到全自动牛体按摩刷上“按摩”身体。偌大的牛场里并没有几位工人的身影。鼎康肉牛育肥厂厂长李晓伟介绍,从饲料的收割、粉碎、搅拌、投喂,甚至粪便的清理,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全自动化的养殖方式节省人工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养殖效益。

崇信县利用废弃窑洞,探索出一条“窑洞养牛”的新路子。

  “人均一头牛,生活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这是平凉当地流传的民谣,对家住崆峒区峡门乡颉岭村的养牛户宋万良来说,拥有15头牛的他,早在2017年就脱了贫,现在年纯收入能达到4万元以上。

  “我一年卖牛犊四到五头,收入就不错了。牛娃一直在长大,一直在下崽,现在就想着怎么能把棚子再扩大些,再多养些牛。”宋万良对养牛满怀希望。

  “历届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红牛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聚全市之力和各方资源推进牛产业发展,促进了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何鹏峰介绍道,平凉市已经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426个,培育养牛大户1.6万多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了8.42万贫困户发展牛产业。

  据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李三禄介绍,2018年平凉全市牛饲养量接近70万头,总产值达到72亿元,重点养殖区域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到3000多元。目前,平凉市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7户,屠宰生产线5个,研发和生产牛肉、牛骨、皮革和生物制品等近100种,年屠宰能力20万头,牛肉精深加工能力近万吨。“平凉红牛”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优质高档牛肉被国内外权威专家鉴定达到日本A5级标准,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的“入场券”,建成了供港肉牛养殖基地。

  随着平凉市产业扶贫纵深化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也结出硕果:平凉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