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产后月子  产前准备

沪郊最后的盐民忆往昔百年老朴树夜指回家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记者 黄勇娣

  “现在,我们都搬进城镇小区,只有村里一棵老朴树还保留着,那是100多年前第一代盐民栽种的。早年,我们夜里下海劳作结束,远远看到这棵朴树,就找到回家的方向。”近日,来自长三角的盐文化研究专家齐聚金山漕泾镇,共同见证“沧海盐田”盐文化馆开馆,当地最后一批盐民代表於国芳口中提到的“百年朴树”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迄今老村民还带着宁波口音

  据介绍,漕泾6000年前成陆后就有人类居住,到宋代因盐商云集形成集镇,镇旁有古代运送漕粮的漕溪河因而得名,这里拥有上海仅存的6000年前古海岸遗址和最后一片盐田。到1983年,沪郊最后一批盐场关闭,漕泾镇海崖村最后一批盐民转型。68岁的於国芳是海崖村剩余的500多户老“盐民”之一。

  老於说,自己15岁开始晒盐,那时家里兄弟六人有四人成为“盐民”。当盐民真苦啊!一天到晚在海边风吹日晒,最主要的就是挑担子,自己小小年纪常被压得直不起腰,有时夜里还要出工到海滩上挑卤,“夜里收工时,明明没有灯火,但一抬头,就能看见那棵高高的朴树,就不怕找不到回家路了。”

  盐场关闭后,老於和村民们尝试养虾,后来又搬进城镇小区居住,但因为难忘年轻时的盐民经历,他还保留着一根自己用过的扁担。据介绍,海崖村其实是一百多年前从浙江岱山一路晒盐迁徙过来,迄今村里的老村民还带着宁波口音,与周边方言大不相同。

  数字魔墙让体验者身临其境

  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发掘金山地区盐文化,漕泾镇以盐民珍贵的记忆为基础,制订盐文化“一书、一剧、一馆”项目建设计划,通过歌舞剧展演、书籍编写、音乐传唱等,展示盐民的文化底蕴,全面立体地展示盐文化。2017年5月,由漕泾镇创作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沧海盐田》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亮相,反响热烈。同年,首部记录上海盐文化发展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沧海盐田:上海盐文化史话》面世;还有了歌舞剧《沧海盐田》原声碟。

  此番,“沧海盐田”盐文化馆开馆,标志着漕泾镇盐文化“一书、一馆、一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盐文化馆以盐文化为背景,追溯金山盐业生产、生活、发展变迁,以图文、实物等载体,还原“海盐”的记忆留痕。馆内有多个展区,包括序厅、盐业三宗、史海盐踪、文化之源、沙盘煮盐、互动体验六部分。栩栩如生的盐雕、年代古老的盐罐、沙盘煮盐手法演示等,展现了古代“炼卤煎盐”“晒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馆内的数字魔墙,为传统文化馆插上数字翅膀,让进馆体验者身临其境体验盐文化藏品的神奇魅力。

  当天,浙江、江苏和上海金山的盐文化专家还就长三角盐文化整合进行研讨,并宣布共同编写金山《盐业志》,推动长三角地区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