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调剂”出的中美双料院士
傅伯杰(中)在黄土高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
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
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
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
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
“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
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
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
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
“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
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
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
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
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
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
“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
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
“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
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
“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
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
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