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产后月子  分娩方式

由科学家变身科普大V “科技袁人”不惑之年走红B站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两年学完小学和初一的课程,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化学物理系,23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这如同“开挂”的人生,在不惑之年有了新的插曲。这一年开始,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科技袁人”。

  《科技袁人》是一档网络视频科普节目,2018年诞生至今全网播放量已超1.5亿,成为中国互联网科普类内容领域前1%的头部IP。

  从科学家到科普大V,这位“网红”是如何炼成的?

  少年班之外的少年大学生

  虽然14岁就进了中科大,但袁岚峰并非少年班成员。他总要澄清这个误解,少年班是一个院系,跟他所在的化学物理系是并列的,“所以我是属于‘少年班之外的少年大学生’,这样的人在中科大也是很多的”。

  1997年袁岚峰在他的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他登录中科大的瀚海星云BBS,注册了账号“胡不归”——“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兮胡不归”,钟情于古典文学的袁岚峰,网名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通过网络做科普,是一连串的机缘巧合。2015年3月,一条“量子瞬间传输技术重大突破”的消息引爆舆论,配图是《星际迷航》里的瞬间传送装置。科幻变成了现实?这让公众兴奋又不解。

  “当时,我刚好学过一些背景知识,知道这在学术上叫作‘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属于量子信息领域。记者并不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报道不得要领,无怪乎读者看不懂,以己之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呢?”袁岚峰说。

  于是袁岚峰联系中科大潘建伟量子信息研究组的同事,写了第一篇有意为之的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发在自己的微博上,当时他的粉丝数不到8000,但意想不到的是转发和评论像潮水一样涌来。

  这让袁岚峰切身感受到科普的价值和意义。不过真正促成他科普形式更加立体多元的,是在一次名为“思想者论坛”的学术会议上与“观视频工作室”擦出的火花。

  “观视频”是依托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视频团队,以视频节目让各界资深专家学者解读时事热点。“观视频”的导演朱伟希望在科技和科普节目上有所突破,尽管这并不被看好——在周围人的眼中,科教片的收视率惨不忍睹。然而朱伟却觉得,身边对科技和科幻感兴趣的人明明越来越多。

  《科技袁人》由此应运而生,2018年元旦开始向各个视频平台推送。令朱伟意外的是,试播的3期节目竟然在B站(哔哩哔哩)这个主打动漫二次元的视频网站反响很热烈。

  “科普在哪里走红,我都不会意外,因为好奇心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袁岚峰对此十分淡定。他常看弹幕和评论,能立刻看到观众的反馈,他认为这是B站最有趣的地方,在他印象中,《科技袁人》的粉丝“热情、爱学习、积极向上”。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科技袁人》已出品超过100集节目,全网播放量超1.5亿。

  对于“科普网红”的称呼,袁岚峰并不反对。在他看来,名字只是身外之物,无论外界如何称呼,只要让更多的人热爱科学都是好的,“这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目标”。

  2018年,袁岚峰当选“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做科普是我的幸运”

  在破亿播放量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科技袁人》的团队其实只有6个人,其中有两人还是兼职的中科大学生。郭尖尖在去美国交流之前,就是兼职学生之一。在她的印象中,袁岚峰做科普很有热情。

  “每期的文案台本都是袁老师亲自完成的,他自己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量和压力其实蛮大的,但他总是充满好奇和热情。”郭尖尖说。

  张力文是接替郭尖尖的兼职学生,他在给袁岚峰看节目样片时往往很紧张,因为袁岚峰极其严谨,字幕上的小错误,甚至是半角符号他都会纠正过来。

  “其实不该让袁老师来纠错,所以跟他的态度一比,我们也挺惭愧的。”张力文说。

  在极致严谨和理性的另一面,袁岚峰又非常感性。郭尖尖清楚地记得,在做霍金去世和纪念钟扬的节目时,袁岚峰说着说着就哽咽落泪了。她调侃说,节目组最初还想用各种形式来包装,但现在来看有过硬的内容和好的讲述者就够了。

  对于知识输出型的节目来说,总有话题被“消耗”完的一天,但袁岚峰并不担心。这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成果日新月异,总会有不断涌现的热点和话题;另一方面,在他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热衷科普的青年科学家。

  如何让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中来?袁岚峰认为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导各方面的资源向科普聚集,给从事科学传播的科学家更多的实际利益,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这些利益可以由政府、企业或公众来给予,形式可以是评审体系的变化、资金的支持等等,但最关键的是原则的确立。科学家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固然是一种公益活动,但是如果有回馈,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肯定更高,才能够形成正向的循环。”袁岚峰说。

  在袁岚峰看来,做科普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别人,而是满足自己,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科普本来就是科学家的工作之一,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运。如果不是对科学的终极力量有信心,我也不会做这些。”(据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