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旗红】北京金山上的光芒 照亮三代牧民守边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 袁育堃)“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7月10日下午,一场大雨刚过,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59岁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党觉桑布在回家的路上,愉快地哼唱起这首老歌。
这首歌与党觉桑布基本“同龄”,近60年来在青藏高原传唱不衰,也见证了他们一家三代放牧守边,兴边致富的艰难历程。
一扇木门结初心
党觉桑布的父亲多杰欧珠生于1922年,2013年去世,享年91岁,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代守边牧民。
在1959年3月以前,党觉桑布一家是当地的农奴领头人,大伯赤来多杰、父亲多杰欧珠等十四个兄弟姐妹,带领甲岗村一带几十户农奴为日土宗的宗本和寺院领主无偿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宣布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原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从此,西藏百万农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也就是在这一年,党觉桑布的父亲多杰欧珠第一次见到了北京派来的人——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
党觉桑布回忆:“那是1959年4月,金珠玛米派人来找我父亲,让父亲准备好牦牛驼队,有运输任务。当时大伯在区里(阿里地区)参加工作组学习,听大伯详细介绍了金珠玛米的情况,父亲立刻把附近所有的牦牛都集中起来,一共30多头。全村人赶着牦牛往前线一共跑了四、五趟,刚开始运送的是粮食,后来有子弹和其他物资。”有了牧民的全力支持,金珠玛米经过两天战斗大获全胜。
多杰欧珠从战场上带回来了一扇木门。多年以后,多杰欧珠还在门前给人讲述金珠玛米当年如何英勇地赶走侵略者的故事。这一仗,也让多杰欧珠一家和金珠玛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大赤来多杰随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阿里地区最早一批藏族党员干部。
党觉桑布说:“大伯离开的时候告诉我父亲,我们世世代代守着的土地不能丢,他走以后,要父亲带着大家和金珠玛米一起继续守下去,父亲也成了村里的第一批守边民兵。”
从这以后,多杰欧珠一直在村里放牧守边,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甲岗村党委书记格桑顿珠告诉记者,多杰欧珠一家从未向身居要职的大哥要过一丁半点特殊照顾,是全村人一说起就竖大拇指的好人家。
党觉桑布21岁这年,多杰欧珠劝服党觉桑布放弃去县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打算,次年参加了甲岗村民兵集训,巡边守边的使命就这样传承下来。
两抓偷渡尽使命
党觉桑布生于1960年8月19日,从1982年参加民兵,至2003年,21年民兵生涯中,党觉桑布记忆最深的是曾经两次独身一人抓获境外偷渡人员,其中最惊险的一次,对方还是一名境外逃犯。
据介绍,甲岗村有80余公里边境线,3处边境维稳执勤点,1处对外贸易点。甲岗村每个执勤小组都由党员带队,党员家庭带头抵边放牧,做到放牧就是巡逻、放牧就是站哨。“放牧是巡逻、生产是执勤、人人是哨兵”,党觉桑布10岁起跟随父亲放牧,父亲就开始灌输给他这个理想信念。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边陲,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这样的信念并不容易。
“我记事起是人民公社时期,我们一家三口管着公社的1000多头羊,到了年底,把牛羊赶到阿里地区统一销售以后,按家里劳动力公分分配粮食和肉,我们家一年可以分到15只羊,1500斤糌粑,七八百元钱,生活不能跟现在比,在当时温饱勉强能解决了。”党觉桑布说:“当年的日子虽然很苦,但是没有人当逃兵。那时候村里没有通电,也没有商店,衣服都是自己用羊毛织的,鞋子一般用羊皮做,年底了可以去阿里地区买一些里面穿的衬衣和解放鞋,解放鞋的质量好,冬天的时候,可以把羊毛塞进鞋里保暖,穿上放羊一年都不会坏。”
80公里的边境线,党觉桑布和村里的民兵每年都会集中巡逻,每次要走5天山路,粮食自己带,晚上找个背风的地方一躺就行。村里的牧民每户都有人轮流驻守在边境线附近的放牧点,每月要沿边境线走数十趟。党觉桑布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他应该做的。
阿里地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位老牧民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跟着头人念了几十年的经,我们没有一寸土地一只羊,共产党来了,打跑了侵略者和土匪,我们有了自己的地、自己的羊,为什么不好好守住呢?’,老人说的大白话,也就是党觉桑布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带头创造“幸福甲岗”
从1988年起,党觉桑布开始担任甲岗村一组小组长,至今20多年间担任过村副主任、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等职务。
记者走访甲岗村几位党员时发现,甲岗村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一起恶性刑事案件。日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达瓦卓玛告诉记者:“据我调查统计,甲岗村建村截至目前,在日土县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只有三起,两起婚姻问题,一起经济纠纷,当事人都服从判决,案件得到很好处理。”
达瓦卓玛笑着说:“我就是甲岗村土生土长的人,我们村的民风之所以这样纯朴,和党觉桑布以及甲岗村的党委班子带领有很大关系。截至目前,甲岗村有192户710人,党员有106名。在地广人稀的日土县,算得上是一个大村子了。从小时候我就听大人讲过,有事找党觉桑布,他是全村公认最公正的人。2017年,我去甲岗村宣讲法律时发现了这个村的特别之处,村民与村民之间,不管生意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要写下合同或者合约,再请村委会公证,这在西藏边陲的小村落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走访后才知道,党觉桑布他们制定的村规民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加上大家公认的‘领头人’党觉桑布的调解,很多矛盾纠纷都得到了提前预防和化解,自然就没有恶性刑事案件发生。”
党觉桑布说:“这么多年以来,我在村里没有遇到过一次调解不好的矛盾。有一次调解,我遇见了脾气犟得牛都拉不回来的人,他跟我大吵,我也跟他大吵,吵完架我拉着他一起去村委会领罚单,对我的惩罚和对他的惩罚是一样的。如果村民坚持要去做不好的事情,我告诫过,他不听,那就让我俩一起受苦认罪。大家都不是坏人,一般都会平静下来协商出结果,所以最后都调解好了。”
达瓦卓玛说,就她知道的情况,党觉桑布首先做到了公正、公平,在党员干部中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从未对自己和自己的亲戚有过半点偏袒,这是他让村民信服的最大原因。
7月10日,党觉桑布刚从两个儿子次仁南杰、洛桑维色的放牧点上送物资回来。在放牧点上,还有党觉桑布的妻子次旺卓嘎和刚出生六个月的小孙女。党觉桑布除了忙村里的事,就在家中看管两个小孙子,巡边放牧的使命,已经传到了家族第三代的手中。
党觉桑布说:“我的小女儿今年16岁,在拉萨读高二。我希望他们以后都考大学。学到了本事,如果还想回老家,就来继续做有本事的新时代牧民。”
送别记者时,党觉桑布在家里又哼唱起了那首熟悉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