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产后月子  分娩方式

【中国梦•践行者】新春走基层报道 “塔尖上的男人”:林海雪原的高铁列车真漂亮!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离地45米的极寒高空,“90后”高铁通信工迎来了哈牡高铁开通后的第二个春运。

  这9名小伙子来自中国铁路哈尔滨局牡丹江电务段高铁通信车间作业三工队,平均年龄仅为25岁。为守护高铁安全,他们行走在直插云霄的高塔,克服身体劳累和心理恐惧,在近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高空中检修通信设备。

  2018年末,哈牡高铁(哈尔滨-牡丹江)开通。为了培养出一支文化水平高,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通信检修队伍,牡丹江电务段高铁通信车间把这些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高铁青年班组。

  工长于源和班组成员担负着哈牡高铁牡丹江到横道河子间16个基站、3个车站、9个直放站通信设备的维修养护任务。这28个通讯处所,对应着28座高45米的通信铁塔,上塔检修通信设备,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2020年1月10日,春运大幕再次拉开。这也是农历三九节气的第二天,于源带着3个通信工乘车赶到距牡丹江市50公里的威虎山脚下。此次,他们要对威虎山岭东隧道口哈牡高铁9号通信基站,以及基站旁45米高的通信铁塔进行巡检。

  东北天气环境恶劣。铁塔天线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螺丝会变松,导致天线角度发生偏移。而细微的偏差稍有不慎则会对通信网络覆盖造成影响。

  通信基站距离工队有近40公里,且通讯基站位于山上,进山的道路因雪天会变得湿滑,对行车造成很大阻碍。

  于源和同事在驱车抵达基站附近之后,踏雪徒步向山顶进发。寒冬腊月,牡丹江市的室外温度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风吹到脸上像刀刮一样。“走一会儿就冻鼻子。”于源说,深山的积雪非常厚,这样的环境穿棉鞋保暖已经不顶用了,“尽量穿防滑鞋,用拐杖,防止打滑或者摔倒,保安全。”

  沿着崎岖的小路,蹚着没过脚面的积雪,几个小伙子头上都见汗了,绒线帽子上挂上了白霜。

  “这不算什么,平平常常一尺多厚,有的地方能没腰。”24岁的通信工魏鑫宇边走边介绍,白天上山是巡检,真正检修设备要等到后半夜高铁停运的“天窗”期进行。“天窗”时间是零点至四点半,“这个季节,半夜爬山,那种滋味,可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得到的。”魏鑫宇打趣。

  队伍艰难行进了半个多小时,还差最后一段陡峭的山路,几个人手脚并用爬上去。

  30岁的于源,是工队里的“大哥”,冬天登塔危险性大,他独自担起了上塔巡检任务。背好工具包,系好安全绳,“全副武装”的于源攀上了窄窄的直梯。铁塔上无遮无挡,强劲的山风狠狠地打在了他的身上。从下往上看,只见一个健硕的身躯在狭小的安全围栏里向上缓缓挪动。

  爬到10多米高时,于源挂好安全绳,靠着安全围栏稍作休息。塔下辅助作业的通信工王炎鑫提醒他注意安全。“没问题,能坚持住。”于源在对讲机里喘着粗气回应着。他一鼓作气攀上了塔顶,挂好安全绳后,拿出工具开始检测通信设备。

  通信高塔受风力影响较大,3~4级风人在塔上晃动感明显。“就像坐船一样。”于源刚学习爬塔的时候怕高,以为自己有恐高症,但经过专业培训与心理辅导后,他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现在他常说,“在塔尖跳舞都没问题。”

  10分钟后,全部检查结束。于源紧握扶手,一步一步地开始下梯。登梯不易,下梯同样艰难,于源休息了两次,15分钟后,安全返回基站。上塔时身体紧张出汗,下塔时又被寒风吹个透心凉,于源的手脚不停地抖。魏鑫宇和王炎鑫赶紧上前,给他捂耳朵揉胳膊,好让他快些放松下来。

  爬塔工作虽苦虽累,但于源也收获了一些乐趣。

  作业环境高,他可以将茫茫林海雪原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高铁列车稳当地在脚下飞驰而过,疾风带起片片雪雾,飘飘洒洒在高空萦绕,这个“塔尖上的男人”也会高兴地惊呼,“你们谁快上来看看,真漂亮!”

  收拾完工具,于源带着工友们奔向下一个基站。蓝色的工作服映着皑皑雪山,格外醒目。他们的春运才刚刚开始。(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