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宝宝近半数女性有盆底障碍 产后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怎么做?
半岛都市报3月12日讯(记者 张同顺 徐军)今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随着“二孩时代”带来的生育高峰,女性生育健康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线日,青岛市妇儿活动中心举办公益,邀请青大附院产科专家,就女性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专家表示,目前45%的已婚已育妇女都患有不同类型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因这类疾病对女性生活产生的“难堪”,它也被称为女性生活中的“社交癌”。
“现在二孩政策实施,妇女节也刚过,我们举办这次公益,就是让更多女性了解生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她们的认识和预防意识。”3月12日,在市妇儿活动中心举办的“爱健康”公益上,市妇儿活动中心副主任乔红告诉记者,当天的主题,选择的就是女性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的盆底,犹如一个‘弹簧床’,随着妊娠、分娩损伤及重力、衰老等因素,盆底肌肉在持续受压中会逐渐松弛,容易引发腰酸、下腹坠胀、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女人病’,这些疾病都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青大附院产科主任医师叶元华介绍,目前,中国有45%的女性在生育之后,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尿失禁是发病率最高和最为普遍的症状。叶主任介绍,根据医学调查,在中国女性中有1/5产妇在产后有尿失禁情况,约1/4至1/2成年妇女有尿失禁经历,1/4的65岁以上老人和妇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患有尿失禁轻的患者仅仅是咳嗽、喷嚏、大笑或运动时出现憋不住小便而漏尿的现象,而严重的患者笑一笑、躺着睡觉都有可能漏尿。尿失禁让不少患者的生活陷入“尴尬”和“难堪”的状态,不少患者就是平时出门逛逛街,都先要找找厕所在哪,以防万一,而且患者身上还常伴有异味,“此类疾病虽然不是要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即使对家人也是‘欲说还羞’,它也被称为女性生活中的‘社交癌’。”
在现场数十名前来的市民中,刚刚生完宝宝一个月的赵女士听得特别认真。赵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怀孕期间就有一次因为“破水”,急急忙忙去医院准备生产。但没想到的是,检查发现宝宝仍然还“懒懒”躺在子宫里,她以为的“破水”其实是尿失禁。“从那之后我就特别注意检查盆底,今天来听,就想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赵女士介绍。
“妊娠和分娩,是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位原因。”叶主任介绍,妊娠时期的孕妇隆起的腹腔把子宫向后下方向推动,同时,盆底肌肉也会受到压力作用向下而逐渐松弛。除因生育因素导致的盆底功能性疾病高发外,孕产妇没有能足够重视和目前多数医院仍然通过临床症状以解剖诊断为主的治疗现状,也是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未能及时治疗的重要原因。
叶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有潜在病变的人群未给予早期的诊断和干预,致使中国妇女盆底障碍疾病发病率高,欧美发达国家对所有的已育妇女,都要常规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对产妇产后42天,就开始常规做盆底康复训练。“因此,为了盆底功能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高效性,我们女性在产后42天应及时进行检测,早提防、早治疗,并循序渐进地进行高效盆底康复治疗。”叶主任表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 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 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目前有关该类疾病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妇科泌尿学和女性盆底重建外科。
200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成立了全国女性盆底学组,定期召开学术,宣传新的理论和观念,推行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成为妇产科界的热点问题,并受到广泛关注。自1852年Marion教授确立了妇科学与泌尿学的关系以来,妇科泌尿学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发现盆底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直接危害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临床医师对于疾病的危害性认识来自于流行病学研究资料。
美国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2%~46%, 2002年美国用于尿失禁方面的费用高达163亿美元,远高于血液透析加冠脉搭桥的费用。除了治疗,吸湿物品(尿垫)方面的花费也很大,还有约1/3的患者未就诊。全美国有近20万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我国、广州等地报道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18.1% ~57.5%,绝经后的女性高达50%。因受调查区域、调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尿失禁在广大妇女中的实际发病率可能比临床统计的更高。在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查资料表明,尿失禁比高血压、抑郁症和糖尿病等更常见,医疗费用已远高于冠心病、骨质疏松症和乳腺癌等,成为妇女健康的5种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广大女性尿失禁患者中,有就诊意识的不到1/3。由于缺乏知识普及,社会关注度低,尿失禁患者就诊率很低。患者对于本病的认知差,或者认为是老年的必然表现,或者由于羞怯等原因,没有主动就诊。有资料显示市4家三甲医院的妇科医护人员的尿失禁相关知识缺乏,有6.6%的医生和7.4%的认为目前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在30%以上;
当被问及盆腔脏器脱垂的女性常合并的疾病时,只有45.9%的医生和27.8%的写出可能伴有压力性尿失禁; 50.8%的医生认为目前广大临床妇科医生对尿失禁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应当提高医生对于本病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教育患者,提高患者对于本病的认知程度。妇科医生在患者就诊时,应主动筛查有无尿失禁问题,特别是在发现患有盆腔脏器脱垂时,常规询问有无尿失禁的问题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有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疗法及电刺激疗法,可以使受损伤的肌肉、神经得到真正的纠正,具有长期疗效。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评估、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从而大大的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盆底的神经及肌肉,使更好的回复到紧缩状态,从而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快感及。
盆底评估与生物反馈训练疗法是通过引导表面肌电图和引导尿道收缩压的测定,反馈显示为肌电图或压力曲线,通过影响显示及声音提示,使患者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盆底肌功能状态,并参与到治疗当中。结合个体化电刺激治疗,可、激活盆底肌,加快产后及盆底肌张力和弹性的恢复,对预防和治疗产后脱垂及松弛、尿失禁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
“盆底防治”不仅仅是盆底评估与生物反馈技术,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肥胖女性,可减少体重5%-10%,尿失禁的次数将减少50%以上。
1、产后超过42天、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可及时进行盆底肌肉的检测,明确损伤程度。
2、借助仪器感受并学会收缩--放松盆底肌肉,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避免腹肌收缩)。
3、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6、存在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女性需要借助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并适当延长疗程。
女性在生完宝宝之后,子宫颈处会出现充血和水肿的情况,此时子宫颈会变得十分柔软,子宫颈壁也会变得比之前薄。当子宫壁皱起来的时候,形状像一个袖口。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子宫壁才会慢慢地恢复到和原先的一样。在产后的七至十天的时间,子宫颈的内口会闭合。等到约产后四个星期的时候,子宫颈会逐步地恢复到原先的正常尺寸。如果想要加速子宫的恢复进程,下述方法可以参照:
2.产褥期应避免长时间的卧床休息,生完宝宝后的六至八小时,产妇感觉并不是太疲劳后,可以坐起来。而且在剖宫产后次日最好下床做些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3.产后最好给宝宝哺乳,子宫在乳头受刺激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收缩,可加速子宫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