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足两个条件,别急着让娃学走路,两大伤害宝宝伤不起
执笔:邹汉玲
编辑:刘颖娟
定稿:苏子后
老话说“三翻六坐八爬”。
老话说“三翻六坐八爬”。
即小宝宝在3个月大开始会翻身,6个月大可以坐起来,8个月就可以学会爬行。
如今信奉这句话的人不少,其实这也只是过去人们总结出的一个大概规律,孩子的大运动变化,还是与自身发育和家长的养育有关,而且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也不一定按照这个规律。
影响孩子学会走路的因素有这些
1、宝宝自身大运动发展速度
一般来说宝宝在 7个月的时候进入行走敏感期,也就是他们会主动想要通过扶着周围的东西双腿使劲,不过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宝宝能在1岁前学会走路,大多数都是在15个月之内开始学走路。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无关
《儿童心理学》中说孩子发育的顺序已经被写在了基因里。
《儿童心理学》中说孩子发育的顺序已经被写在了基因里。
也就是说,实际上孩子究竟什么时候学会站立,实际上从他们基因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他们自身身体发育以及大运动的发展对学会站立的时间早晚起决定性作用。
2、是否为早产儿
与正常婴幼儿相比,早产儿支撑身体动过的神经系统发育和腿部肌肉发育比较落后,或容易出现肌张力亢进的情况,因此大动作发育要落后于同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路比同龄人晚。
3、父母遗传
上文讲到,儿童运动发育的顺序与基因联系紧密,而孩子的基因有时传承自父母,那他们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宝爸或宝妈在幼儿时期大运动发育就比较晚,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学会走路的时间也稍迟。
婴儿学会站立到行走需满足两个因素
1、骨骼发育良好
一般情况下,婴儿在月龄3个月左右才开始出现颈椎生理弯曲,开始出现颈部活动动作,如扭头抬头等;
6个月大时开始出现出现胸椎生理弯曲,开始独立完成坐起,翻身等动作;
1周岁左右开始出现腰椎生理弯曲,这时候的宝宝才基本可以独自站稳和行走。
新生儿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但如果宝宝的骨骼按照正常步骤发育成长,下肢力量变得稍微强大起来,逐渐能够支撑得起上半身的重量。
此时只需要手边上正好有东西可以扶住,且他们自身也有站立的意愿,就能够借力顺势站起来。
可能一开始孩子站立并不能坚持多久,但慢慢的,随着自己双腿的力量越来越充足,站立的时间就越长,也能慢慢学会走路。
2、肌肉发育良好
腿部肌肉与骨骼的发育一起支撑站立的两个重要条件,骨骼是让孩子有了站立的能力,而肌肉的力量则是支撑孩子长时间站立。
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早期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而当肌肉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分担走一部分重量,宝宝的腿也可以使上劲儿,就开始慢慢地学会站立和行走。
过早学走路,对娃有两大危害
通过上文,我们得知,宝宝学走路,必须要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如果不能达到,可能就会对其造成两大危害:
1、影响腿部发育。婴儿之所以不能过早站立,是因伸肌和屈肌张力不协调,如果过早就让孩子尝试站立和走路,腿部肌肉和骨骼无法承担上身的重量,可能压迫双腿变成罗圈腿。因此孩子学走路要按照他们自身发育阶段来,家长不应过早干涉。
2、影响脊柱的发育。宝宝过早练习走路,腿部不堪重负,难以支撑住身体的重量,可能就会导致脊柱被迫变形,这不仅有碍美观,严重还可能导致身体的健康受到影响。
此外,幼儿的运动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过早练习走路,可能会干扰其他大运动的发育,进而导致身体整体的平衡能力受影响。
几个月大的宝宝头部可以竖立?
除了站立和走路,宝宝头部竖立也与骨骼、肌肉发育有关。
上文讲到,3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出现脊椎生理弯曲,他们开始有了颈部的活动动作,因此最晚不能超过3个月,宝宝就应该可以自己立起头部。
婴儿能否自主竖立起头部对于大运动发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婴儿能否自主竖立起头部对于大运动发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婴幼儿大运动发展顺序是从上到下,即头-脖子-肩膀-腰-膝盖-足的顺序,也就意味着 头部立起是大运动开始的信号,竖头时间决定了大运动发展的早晚。
另外,婴幼儿的好奇心从出生就已经具备,因此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会主动关注四周环境和事物,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他们能够竖立起头部,视觉范围会随之扩大不少,眼睛和大脑接受的信息就越多,受到的刺激也越大, 有利于他们早起大脑突触的连接。
最后,到3个月大时,孩子不再满足于躺着或趴着,当他们发现这种姿势和角度看不见妈妈时,会下意识地寻找,对妈妈也越来越依赖,开始要求妈妈对自己的呼唤进行回应,这一定程度上能够 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
无论是学会站立还是自主竖立起头部,都是一个宝宝自然发育的过程,父母不可揠苗助长,只需要陪伴着宝宝, 见证他们一步步提升能力,提升自我,除非是晚于同龄人过多,就要及时送到医院检查。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的长大。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