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读书汇|张树华:新时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原创能力
6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强世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宝成,共同做客头条财经联合中国网财经举办的金融读书汇栏目,分享《俄罗斯之路30年》,《中国发展动态》(智库报告),《国家发展动力》中的热点话题,探讨中国发展道路。
著有《俄罗斯之路30年》的张树华在微访谈中指出,目前俄罗斯的经济来源绝大部分依赖于石油、天然气和贵金属等大宗商品出口,能源行业在给俄罗斯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依赖单一资源的结构性经济矛盾。他认为,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转型,需要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组织编写《中国发展动态》(智库报告)的强世功认为,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全球在技术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我们必须为中国人才的培养、成长、创造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著有《国家发展动力》的刘宝成在访谈中表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集体意识的转变,此外将企业精神接纳入生产要素组合,对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是政府的有形之手逐步让位于市场的无形之手,而后者实际上有两只手,即在供应端从事资源配置的企业家和在需求端用货币投票的消费者。”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网财经:20世纪,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的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这次改革究竟给俄罗斯人带来了什么?俄罗斯人民如何看待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
张树华:俄罗斯的私有化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制革命。几年间,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社会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导致“财团、寡头”参政局面出现。私有化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迅速提高,相反却引发财产争夺战,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工业部门衰落、经济衰退。私有化后,俄罗斯航空制造业生产能力只有原来的12%-15%。俄罗斯有色金属业基本被外国籍的俄罗斯私人控制。1996年俄罗斯经济损失相当于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的2.5倍。
俄罗斯私有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私有化更多出自政治动因,而非经济上的考虑;私有化法律准备严重不足;追求速度和规模,大规模、突击式、闪电式地推进私有化;与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被私有化的是国有资产中的较好甚至是最好的部分;权钱交易严重,私有化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等等。
俄罗斯社会普遍认为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
首先,私有化未能改善财政状况,相反却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大量材料显示,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私有化为少数人提供了绝好的敛财机会。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企业实际资产达2000多亿美元。除有形资产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流失更难以统计。
其次,私有化未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几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俄罗斯私有化后的企业与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不大,经济效益差别不甚明显。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仅仅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私有化损害了俄罗斯产业部门的竞争力。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外产品的冲击,俄罗斯企业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机械产品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达45%,日用消费品生产下降一半以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80%的食品依靠进口。
第四,私有化吸引外资效果微乎其微。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不同,在吸引外资方面,俄罗斯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显。一些俄罗斯问题专家认为,外资不十分“青睐”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二是外国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截至1995年以前,根据俄罗斯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资料,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
第五,私有化恶化社会局势,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