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从1949年到2018年 平凉市GDP增长了700多倍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平凉市新闻发布会现场。
每日甘肃网兰州8月26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将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平凉市新闻发布会,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介绍,70年来,平凉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GDP从1949年的0.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5.17亿元,增长了700多倍,年均增长14.2%。
发布会上,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平凉市委副书记马琨,围绕“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主题介绍70年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平凉境内资源富集,有首批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等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被原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世界养生大会指定最佳宜居城市”。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主持发布会。
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介绍70年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300多倍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70年来,平凉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大做强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智能光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GDP从1949年的0.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5.17亿元,增长了700多倍,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4元增加到2018年的18676元,增长了30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595.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亿元,增长512倍。
70%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70年来,平凉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坚持不懈培育牛果劳增收产业,大力发展“五小”产业,探索推广了“三变”改革的“庄浪模式”“静宁模式”和劳务扶贫的“灵台模式”,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了贫困村水泥路、动力电全覆盖,农村危房基本清零,安全饮水稳定达标,村村通光纤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市、区)脱贫摘帽。庄浪县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招商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6% 开放开发迈出新步伐
平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综合受理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和移动端,“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市区一体“政务超市”规范运行。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0.42万户。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改革,稳妥实施大景区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8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院士工作站9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中国华能、中交建、海升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采取以商招商、轻资产招商等方式,开展“保姆式”服务,引进平凉首个集群式全产业链项目—平凉启航未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一次性签约落地企业17户。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6%。
大力推进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70年来,平凉大力推进以路、水、电、房、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运营里程由“零”发展到231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3个县(市、区)通高速,随着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平庆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获批建设,平天、彭大、静庄、华泾4条高速明年建成通车,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有效破解。大力推进跨区域引调水、重点河流治理、城乡供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58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5处,解决了189.8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提质提速和县城小城镇扩容提质,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8.9万户,城市颜值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13%。大力推进信息化,移动手机覆盖率100%,光纤入户率达到99.6%,网络带宽达到1000G。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750千伏线路贯穿东西,10千伏以下电网实现全覆盖,平凉成为甘肃电网中的东部枢纽。
森林覆盖率从4.57%提高到33.62%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70年来,平凉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57%提高到2018年的33.62%。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平凉始终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底线性任务,综合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整改环境突出问题,平凉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91.6%;河流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等均稳定达标。
牢固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 文旅首位产业加快成长
“十三五”以来,平凉市实施500万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112个,总投资243亿元。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3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2%。此外,平凉市牢固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聚焦把平凉建设成“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目标,提升崆峒山大景区,完善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开发关山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延链补链扩链,努力形成一产突出文化旅游调结构、二产紧盯文化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文化旅游搞服务的新格局。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86倍、213倍 民生不断改善
2018年,平凉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78.1亿元,占总支出的8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49年分别增长了286倍、213倍;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4平方米和27.3平方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99%、100%、99.88%、97.34%和94.04%,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市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为40.2万人(次)报销住院医疗费10.8亿元;建立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均预期寿命由改革开放初的65岁提高到73.25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