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胎教的源远流长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3-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远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理论,这个理论的观点,与其后的现代西方“胎儿心理学”的理论完全一致,二者对胎儿的成长发育情况的说法亦是完全一致的。

  学认为,人的心神意志活动能影响脏腑的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亲而影响胎儿。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医著《千金要方》 中描述了胎儿的成长发育过程:“儿在母腹中,受其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神入胃,十月百神备而生。”并提出了《逐月养胎法》,对的起居做了详细指导,怀孕早期要“精熟…… 无食腥辛”,到了妊娠中期宜“食稻麦,牛羊,调五味,食甘美。”《达生篇》中还强调,“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怀孕后苟不知戒,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

  胎儿在母腹中并不是“两耳不闻宫外事”的。中国宋代名医陈自明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子在腹中,随母听闻”的观点,母亲心平神安,气血调顺则胎安,怀孕时“无悲哀,无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若惊恐愤怒则气血逆乱,胎失所养则会发生畸形或流产,正如孙思邈所说的“不如此者,身不平尔”。

  “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胎儿和母体是血肉相连的,母亲的营养、情绪、健康状况,不仅能改善自己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同时,影响着胎儿赖以生存的子宫内环境,如压力、温度、羊水中离子浓度等。的外界环境,除了直接作为物理因素作用于胎儿外,还能通过母亲的心理活动影响胎儿,带来好或坏的作用。这些正是东、西方学融为一体的心理和生理学的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