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大校花沉沦记科普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重要载体德国施巴
中国农业大学智能技术与装备展馆科普日活动现场
观众在科技周现场观看机器人表演
“以太阳为主线,清洁能源为主题”的专业科普展馆(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
2016全国青少年创意工程挑战赛颁奖典礼
“国务院2016年9月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科学技术普及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普基地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北京市启动科普基地命名已整整十年,实现了科普基地建设常态化、管理规范化,形成了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科普的良好局面,建好科普基地,对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首都核心功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分类指导,北京市级科普基地达371家
2017年1月23日,北京市科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北京市科普基地复核结果及2017年北京市科普基地命名结果的通知》,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的“智能技术与装备展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北京明宇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活的3D博物馆”、北京乾禹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蝶语(北京)昆虫博览园”等34家单位成为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的新成员。
“截至目前,北京市科普基地达371家,包括科普教育基地313家,科普培训基地10家,科普传媒基地31家,科普研发基地17家。逐步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综合性与行业性’协调发展,‘既面向社会公众又面向目标人群’,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科普基地发展体系。”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科普基地在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新命名的34家科普基地呈现出3大特点: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普投入,企业类型的科普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0%;二是基地领域与生态环保等热点结合紧密,在进一步支持相关公共事务政策实施上发挥作用;三是新技术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科普传播更生动有趣、更贴近生活。
科普基地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为加强北京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北京市在2007年制定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开创了国内以分类命名科普基地的先河。次年,科普基地联盟成立,首都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进一步提升。2014年,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本市科普基地的申报、推荐、评审、命名、服务与管理,增加考核调整机制,通过“统一命名、分类指导、社会监督、定期考评、动态调整”的运行和培育机制,提高了科普基地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整合资源,让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科普效益
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高校、院所比较集中的地方。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大力支持和引导一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局面。”
“作为全国最大的地方科研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将丰富的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研资源,开展了大量科普工作——建成14个市级科普基地,将院所部分高端实验室向社会进行开放,高校学生、公众有机会走进科研一线场所,体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还与各类媒体合作,拓宽科普传播渠道: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健身动起来》、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推出《一辩真伪》等科普品牌节目,提升市民对科技知识的关注、兴趣和认知。
同时,北京市科委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了北京市奥运村科普教育园区,面向北京市民开放,展示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8个领域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科普内涵,以科研促科普,成为在北京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普教育园区。
“走进汉能展厅,一个巨大的太阳映入眼帘,能量聚变的声音萦绕在耳边,‘太阳主题’清洁能源展厅从这里拉开序幕。”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科普之旅》节目在报道北京市科普基地——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时,主持人如此介绍。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的展项借助大屏显示、交互展示、多媒体沙盘、信息汇聚形象化展示等先进的技术,通过多角度、立体化的感官视觉手段,为访客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清洁能源体验中心,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汉能“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梦想。该中心作为全球清洁能源公众教育平台,由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投资建设,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是科技企业参与到北京社会化科普工作中来的典型代表。
坐拥丰富科技资源优势的北京,不仅要当好创新发展排头兵,通过建设一个个科普基地,在科学技术普及方面也要振翅高飞。
特色科普,让社会公众与科技零距离接触
不用走出社区就能听到科普专家的讲座、遍布全市的科普基地不断地更新着展品和开展着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每年的“科普之旅”线路让不知道去哪儿玩的你实现边玩边学的游学梦想……北京市科普基地正在用丰富多彩的特色科普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科技的魅力。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进社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和科学爱好者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的心理学科普巡展,让参观者从多角度认识了解心理学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围绕科普基地、科普体验厅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琳琅满目,北京科技周等大型活动也不乏科普基地的身影。
此外,每年一个主题的系列科普之旅活动,众多科普基地参与,从北京一地到京津冀三地协同,这一科技内涵浓郁的休闲娱乐新体验成为度假充电的好选择。仅最近4年间,就设计推出北京一日旅游线路90条,京津冀两日、三日游线路27条,路线点接待游客累计上亿人次。
围绕科普基地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还有很多,北京市科普基地建设也正向多元化、体系化深度推进。基地创新科普形式,整合分散资源,使服务基层的活动实现了常态化、精品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形成了科普基地无缝对接基层、服务首都市民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市民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