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这些天,上海居民的生活重点是垃圾分类。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由此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将在国内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垃圾分类如何推进?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环联2019(第五届)固废论坛上,环保产业界的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垃圾分类七大难如何解决?
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能力尚不充分,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打通垃圾处理全链条
本次论坛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张益在演讲中直奔主题,将垃圾分类概括为7个问题:投放习惯养成难、前分后混改变难、废品回收利用难、有害垃圾出路难、厨余垃圾处理难、分类责任认定难、管理合力形成难。
说到垃圾分类目前的难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则认为,各城市分类处理设施的能力尚不充分,结构也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优化结构。比如,有的地方湿垃圾有效处理能力不足,处理链条没有打通。比如,湿垃圾堆肥市场没有打开,全链条没有打通,最终并没彻底解决废物处理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垃圾分4类是参照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印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思路实施,这样分类的目的是把垃圾中有害部分、湿垃圾、可回收部分以及其他部分分离开。其中湿垃圾做厌氧消化后,沼气可以燃烧,但沼渣、沼液还需要再进行处理,沼渣仍然需要进入焚烧厂或者填埋场,处理效率有些低下。
垃圾焚烧处置能力不足问题急需引起重视。刘建国认为,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与之相关的无废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目标都是要降低废弃物填埋量、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但目前很多城市焚烧能力不足,需要提升设施能力。
此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没有纳入统一规范监管也是垃圾分类难的问题之一。“再生资源回收的全过程都要纳入监管体系,包括共有哪些再生资源设施、设施的技术水平怎么样等,但目前这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刘建国说。
多年前因垃圾与环保结下不解之缘的黄小山认为,在我国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让人们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种义务,建立垃圾产生者付费机制还较为困难。
他解释道,由于此前强调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是资源,要卖钱;塑料瓶、废纸板是资源,要卖钱;分出的厨余垃圾是资源,要称重,要卖钱……这就导致垃圾产生者不但不付费,反而要收费。而在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居民要交昂贵的垃圾费。
刘建国则认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水平针对再生资源回收还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的阶段,要进入处理垃圾付费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
垃圾分类如何行稳致远?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分类和专业分类结合、系统落实,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算“经济账”,要走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垃圾分类如何才能行稳致远?张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抓9个重点和4 个坚持。
9个重点是指从领导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社区抓起,从宣传抓起,从督促抓起,从法制抓起,从管理抓起,从机制抓起,从分类设施建设抓起。
4个坚持是指按照“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和“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的指示精神,一要坚持政府推动。相关部门要做好分类规划、实施方案、宣传教育、基层发动、法规建设等顶层设计。二要坚持两个导向,目标导向是培养投放习惯、引导全民参与,问题导向是解决先分后混、落实分类出路。三要坚持3个结合,源头4分类和系统4分类结合,大分流和小分类结合,社会分类和专业分类结合。四要坚持系统落实,前端要落实分类投放,末端要落实分类设施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落实。
由于长期从事技术研究,刘建国对垃圾本身、处理技术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有很深的认识和体会。他认真总结了过去两年多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明确新形势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攻坚方向,才能保证垃圾分类工作能够朝着科学、正确的目标行稳致远。
刘建国分析说,垃圾分类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算“经济账”。“垃圾分类现在渐渐从过去的‘大包大揽’的政府管理走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要让垃圾产生者也都参与到垃圾处理中来,每个人尽到自己的责任。”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