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探访活着的文明
7月12日,“新疆是个好地方”新华网+19个援疆省市全媒体采访团来到墨玉县,探访活着的文明——“桑皮纸之乡”。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千龙网新疆和田7月14日讯(记者 刘美君)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记录着我国新疆地区传统造纸工艺的“瀚海桑情”,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7月12日,“新疆是个好地方”新华网+19个援疆省市全媒体采访团从和田市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车一小时,来到墨玉县,探访活着的文明——“桑皮纸之乡”。
墨玉县总人口有53万,维族居民占97.2%,它在历史上属于古于阗国。在有“桑皮纸之乡”之称的墨玉县普恰克其乡里,我们见到了桑皮纸的诞生。
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包括削桑树皮、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九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费力辛苦。可是这项工作对托乎提·巴克来说似乎一点难度都没有,剥完皮后,他来到池子边,将带着框架的纸模放到里面,弄妥纸浆倒到纸模上,轻轻晃动,过一会再捞起来放到太阳下晾晒,一张桑皮纸就这样完成了。
墨玉县文旅局告诉记者,墨玉当地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易于农桑,民间自古就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树遍野,也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它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因为诞生于汉代,又被称为“汉皮纸”——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体味到这种古老的纸张蕴含的沧桑感。如今这种纸的生产地已少之又少,墨玉县已成为这种汉代皮纸最后的传承地,是名副其实的“桑皮纸之乡”。
和田地区使用和制作桑皮纸的历史十分久远。与其他材质做成的纸张比,桑皮纸最大特点的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所以以往桑皮纸主要被和田官方指定用来书写文字。“写在桑皮纸上的字不浸不褪色,也不会被虫蚀。”
虽然在内地“桑皮纸”并不太为大家所熟知,但其实它也曾和我们的生活发生过关系。据说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因为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具有吸水强、纸质抗拉力强、历千年不褪色等特性,所以在故宫大修工程中,桑皮纸也被特选为传统古画修复材料。
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它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上世纪50年代,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
为了不让这一古老技艺失传,当地政府打造了“桑皮纸一条街”、并举办桑皮造纸术培训班。这条街全长2公里,街道两侧聚居有十多家制作桑皮纸的匠人,散布有多家出售桑皮纸的店铺。
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和田地区墨玉县已针对桑皮纸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布地产标准,将通过“标准化+非遗”的新思路,实现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创新管理。
7月12日,“新疆是个好地方”新华网+19个援疆省市全媒体采访团来到墨玉县,探访活着的文明——“桑皮纸之乡”。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7月12日,“新疆是个好地方”新华网+19个援疆省市全媒体采访团来到墨玉县,探访活着的文明——“桑皮纸之乡”。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