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学生采访人物系列报道:走马老匠人刘兴华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3日5时45分讯(韦燕)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科技支农帮扶组走进万州区走马镇寻找典型,探索该镇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开展了以“扶贫促开发,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助力精准扶贫。
近日,志愿者走进当地较早一批依靠手艺脱贫致富的匠人家中,倾听86岁高龄老工匠的故事。
刘兴华向志愿者介绍制作椅子所用木材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自学成才,精通多门手艺
刘兴华,出生于1936年,12岁时接触织布。14岁跟随家人到万州大桥,第一次接触凿石,因家庭贫困便自学石匠挣钱补贴家用。
走进刘老家中,志愿者一眼便能看到置于门边的石磨盘,盘间凿缝清晰可见。“我14岁开始自学石匠,15岁能够用自己的石磨推面,我的儿子现在也仍在制作石磨面。”刘老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石匠工艺,自学木匠,自主设计制作了标尺、桌椅、风车等。
老人热情的向志愿者展示他的工具箱及作品。木盒里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刘老的工具,一层层的盒子,一件件工具,每件都被摩擦的异常光滑。“这墨斗和标尺是我做东西时必须用到的东西,用这俩就可以判断物件是否平直,是否方正。正所谓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工行业不只是有技术的道理,它也有培育人才的道理。”
志愿者发现,刘老家中几乎所有的木件都是自己制作。大到房间里的楼梯,筛谷用的风车,小到一件桌椅,一把标尺。志愿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一把很特别的椅子,问及老人时他特别激动的告诉志愿者,这个椅子是他自己设计制作,不仅把手处可以调节靠背的高度,还可以折叠便于收纳。老人说,这椅子的木材也是精心挑选,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虫蛀洞,良好的木材是品质的保障,挑选木材是木匠的基本功。与此同时,也要有随着木材的形状设计雕刻的能力。
沿着木梯上到天台,刘老还向我们展示了他制作的已使用了30年的风车。刘老说以前看到别人家的风车,就自己也回来画工图研究内部结构,一次次试验,一回回修改,刘老的手艺也逐渐成熟,一件件成品也相继问世。
志愿者邓欣宇对此深有感触:“体验了老匠人自制的木具,特别是那个年代已久的风车,我尝试推动它筛谷,简直不敢相信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感觉特别神奇!这些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兴华向志愿者展示已使用30年的风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刘兴华自己制作的椅子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当“匠心”撞上改革开放,传承工匠精神弟子满堂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安排刘兴华老匠人深入学习了文化知识。“小时候自学手艺去了,不认识几个字,为了更好地钻研手艺,那段时间还在努力认识生字,我很珍惜那一次机会。”老匠人对志愿者说道。
当志愿者谈起祖国这些年的变化,老匠人很是高兴:“国家发展的好啊,也开始重视这些开始消失的老手艺了,目前我已经收了一百多名徒弟了!”通过志愿者走访了解,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位老匠人的手艺十分精湛,许多人慕名前往拜师学艺。
“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老一辈人的‘匠心’也在逐渐被遗忘,好在国家一直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们。”志愿者罗崇辅激动的说。
刘老也表示,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过上好的日子。走马镇也进行了道路整改,铺上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老匠人的石匠工艺和木匠工艺不仅没有在时代的进步下被淘汰,便利的交通反而让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人上门找老匠人制作东西:“真心感谢国家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也祝福祖国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传统手艺应如何传承与发扬?志愿者们也用自己所学知识积极向刘老建言献策。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将这种传统手艺积极的宣传出去,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匠心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