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原汁原味 AI修复老电影还需提升审美
1949年版的《三毛流浪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经过人工智能(AI)技术的修复,其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据报道,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修复版的《三毛流浪记》或将于国庆节再次上映。近些年,不少老电影的修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2017年上映的《新不了情》《英雄本色》,2018年上映的《画魂》等,吸引了众多怀旧的影迷走进影院。
数字电影出现的时间不过10年,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电影都是胶片所制,而胶片电影的保存周期仅为100年。此外,很多年代久远的电影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面临着灰尘堆积、长霉斑、未能妥善保管等问题,其保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老电影的修复更得提上日程。现在,除了普通的人工修复技术外,老电影的修复有了新玩法。
传统修复耗时又费力
老影视文件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但遗憾的是,疏忽、磨损以及技术过时导致的销毁,使音像遗产不断流失。以电影为例,来自65个国家超过130家电影资料馆的数据统计,电影自诞生以后的平均存活率只有10%。
“老电影的修复工作基本上还是对电影进行逐帧修复和合成,大量的人工操作参与到修复过程中。在修复过程中,需要以昂贵的软件和硬件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这样高昂的代价大大影响了老电影重新进入市场的速度。”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丁友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目前老电影修复技术分为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两种,物理修复指的是对胶片本身进行修理,根据胶片灰尘和污斑的不同性质,使用有机溶剂、去尘器、超声波等方法处理,然后将胶片扫描数字化。数字修复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算法。通常要经过粗修、精修和调色3个工序。
丁友东说,数字修复后可以继续数字文档保存,也可以根据需要转录成胶片。
此外,近些年传统电影修复技术也在进步,比如2D电影转为3D,普通的2K技术转为4K等。
但总体而言,这些传统的修复过程并不容易。一部影片大概有12到15万帧,而这一般需要师傅一帧一帧进行修复,往往需要十多个人共同完成,甚至还常常遇到返工的情况。丁友东说:“这要求修复师们有极高的耐心,并且需要十分的专注。”
人工智能逐渐占据修复主场
丁友东表示,目前AI已应用到各行各业,未来影视修复的趋势是以AI技术驱动修复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从慢条斯理的手工修复到采用新技术后的快速修复。通过AI机器学习技术,投入少量的人力,就能批量完成去噪、去模糊、去划痕、去闪烁等一系列修复动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传统电影修复机构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修复电影技术外,一些互联网企业,如爱奇艺、优酷、百度等也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入到老旧影视作品的修复中,成为老片修复的新力量。
2006年,以单机工作室模式修复一部2小时的电影需要数十天甚至数百天的时间;而如今,通过优酷的异构计算平台,修复一部经典电影到4K级只要1小时。
而爱奇艺团队研发出的ZoomAI技术也可实现对老片修复、3D动画片插帧等,一部2小时的影片,目前利用ZoomAI处理只需要12小时即可完成修复增强并上线,而此前人工修复需要10人团队近20天的工作量。
此外,全球最著名的电影修复软件MTI也推出了基于AI的修复功能,如自动智能抖动修复、自动智能全局和局部抗闪烁、自动智能划痕修复、自动智能脏点修复等。
不过,电影修复不光考验技术,更考验审美能力。在电影修复中,如果一味地将老电影变成现代质感,反而失了其原汁原味,观众也看得别扭。老电影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就是在提高画质的基础上,保留住老电影本身的味道,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是AI在未来修复老电影方面发力的主要方向。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量的训练,AI已经能够完成诸如创作不同风格绘画作品的任务,但现阶段审美力还远低于人类。对于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类审美和人生境界,在AI那里只是数字化的机器语言,而修复正是属于电影画面和声音的再创作,需要考虑较高的艺术性,实际应用中AI只能高效和准确地完成90%的修复工作量,而剩余的10%的‘修旧如旧’则需艺术家完成。”丁友东表示。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