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影子银行、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央行年度重磅报告划重点
作为一年一度的重磅报告,11月25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对国内、国际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
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报告》表示,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增加流动性供给,有效平抑市场短期波动,稳妥化解中小银行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有序处置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稳步推进股票质押风险纾解工作;有效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外,《报告》还专门设置了多个专题内容,对中小银行风险、存款保险、影子银行、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等话题进行了详尽阐述。
金融机构最新成绩出炉
2018年,央行开展了金融机构评级工作。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的机构为D级,其中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金融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根据《报告》,2018年四季度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覆盖了437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大型银行中,评级结果为1级的1家,2级的11家,3级的7家,4级的3家,6级的1家,7级的1家。
此外,4355家中小机构中,评级结果为1~3级的370家,占比8.5%;4~7级的3398家,占比78%;8~10级的586家,D级的1家,占比13.5%,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从机构类型看,外资法人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次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结果较差,分别有43.3%和32.7%的机构分布于8~10级。
据了解,央行向评级对象“一对一”通报评级结果、主要的风险和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跟踪金融机构的问题整改情况。会同相关单位对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警示,根据其风险特征及成因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对症提出补充资本、压降不良资产、控制资产增长、降低杠杆率、限制重大授信和交易、限制股东分红、更换经营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要求。
总体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且近年来通过早期纠正措施,已有164家机构评级结果改善,退出高风险机构名单。
2019年以来,监管部门果断对包商银行实施接管,最大限度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并坚决打破刚性兑付,强化市场纪律。果断实施接管发挥了及时“止血”作用,避免了风险进一步恶化,接管托管工作进展顺利,未出现客户挤兑等群体性事件。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引发关注,被外界认为存款保险公司成立恰逢其时,可以有效弥补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下一步要积极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主体依法自主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完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概括转移制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尤其是明确风险处置的触发条件、制定退出风险处置预案、丰富风险处置工具箱。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中,要极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和各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
《报告》表示,存款保险基金应及时通过收购承接、过桥银行、经营中救助和存款偿付等方式处置风险,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人身险转型面临挑战
自2017年以来,保险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等规定后,人身险业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幅下降,转型取得初步成效。
不过,《报告》指出,我国人身险业转型仍然面临困难:保费增长放缓,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公司服务客户能力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渠道发展面临困境;直销能力不足。
比如,虽然个人代理和银邮渠道是人身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二者合计贡献了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90%左右),但采取的都是“保险公司+中介+客户”交易方式,保险公司对客户掌控力度不足。近年来,保险公司虽然大力发展电话营销、网络营销、门店营销等,提升直销能力,但效果不及预期。2018年,直销保费收入虽然同比增长14.9%,但仅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7.67%。
《报告》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应对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运行情况和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面临的障碍和问题,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扩大承保人群的覆盖范围。简化投保和退税手续,提高税收优惠抵扣的便利性。实现公立医院和保险机构的融合对接,推进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
阻断跨市场风险传染
金融“反腐”是2019年的关键词。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下半年以来,已有三位金融监管人士接受纪律审查或被“双开”。
据银保监会消息,11月22日,广西银保监局党委原副书记赵汝林因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犯罪被“双开”;11月17日,内蒙古监管局党委委员刘金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7月26日,福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亓新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今年以来,除了金融监管部门,证券、保险及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也有不少干部接受审查调查,金融领域反腐力度持续加大。
对此,《报告》强调,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和金融腐败行为,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股东监管,防范大股东把金融机构变成“提款机”。加强内控合规,防止出现“内鬼”,同时明确金融从业人员尽职免责的具体要求。
实际上,金融反腐只是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其中的一个方面。《报告》表示,目前,在国内,经济运行周期性、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金融风险正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演进趋势。
首先,重点领域风险仍然较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规模大,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可能在某些区域显现,并可能传导至金融机构。
其次,重点机构和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存量风险仍然比较突出。个别金融控股集团、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可能暴露,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网络借贷风险仍需关注,非法集资形势仍然复杂。
再次,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不容忽视。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高度敏感,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稳定承压,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交叉传染可能性加大。
对此,一方面,要有效处置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持续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
此外,加强对股市、债市、汇市的实时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另外,主动做好预期管理,建立金融委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发布解读重大经济金融政策和重要经济金融数据,加强与市场沟通,快速回应舆论关切。
加快建立非标转标机制
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影子银行风险高位释放,资管行业乱象得到初步治理。
《报告》表示,资管业务向本源回归。具体而言,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收缩,资金空转、以钱炒钱等行为得到遏制;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非标投资稳中有降。
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3月末,投向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的银行理财产品为10.7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2018年4月末,下同)下降17.1%;截至2019年3月末,净值型资管产品38.8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10.2%;2019年3月末,全部资管产品投向贷款、资产收益权等非标的规模为18.5万亿元,占资管产品净资产的23.3%,较2018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报告》提出,会加快出台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明确界定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与非标资产,建立非标转标机制。持续推动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制定出台,补齐监管短板。推动解决各类资管产品在账户开立、产权登记、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平等待遇问题,减少同类资管产品监管差异。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