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外资赋能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
2019年被称为“理财子公司元年”,7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均来自国有大行或实力不俗的股份制银行。同时,逾30家银行已宣布拟成立理财子公司。
相比大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基础较薄弱,在提升治理能力、打造投研体系、拓展销售渠道、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但理财子公司绝非“大行的游戏”,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仍有望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弯道超车。借力外资这阵“好风”正是有效途径之一。
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包括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外资金融机构将在多方面赋能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一是补充资本。二是引入先进经验和治理体系。三是摆脱母行路径依赖。引入外方股东之后,理财子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全新的市场标识,在母行之外拓展更多客源,甚至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外资能否真正助力中小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还要看“鞋是否合脚”。这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是文化土壤。中外机构的文化不同,工作理念也有差异。无论是外资金融机构还是理财子公司,都需要真正了解对方的制度环境、市场特征、工作方式,才能避免经验移植过程中的“水土不服”。实际上,从公募基金的实践经验来看,有的外方股东能极大促进公司发展,有的则效果一般。
二是资源禀赋。外资金融机构有多种类型,有的是全产业链覆盖的资管巨头,有的是专注特定领域的精品公司。外资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与理财子公司的需求是否接近,也将决定二者的匹配度。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相比于全业务提升,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某一细分业务弯道超车是更可行路径。
三是战略目标。无论是外资金融机构还是理财子公司,都有自己的“算盘”。一方面,部分外资金融机构会顾虑,和特定银行形成单一捆绑关系后,与其他银行是否还有合作空间;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担忧引入外方股东后话语权下降,或会面临理财子公司设立流程更为复杂等问题。因此,双方战略利益是否一致,能否摈弃短期成本考量,也是关键因素。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借助外部力量,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自身战略清晰、主动作为。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充分利用母行资源、培育细分领域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努力成为资管业变革大潮中的“弄潮儿”。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