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到贵州,推销山货、发展旅游,扶贫干部杨亮——叫响万山好生态
杨亮(右)在瓦田村调研。
徐文清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逐梦路上,有这么一种绿色力量总是给人希望:那是大江大河奔腾的气势,那是山林之间充盈的美景,那是沙漠腹地长出的绿意,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新年伊始,本版新设栏目“小康路上·绿色力量”,关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几位投身生态扶贫事业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展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层探索。
2017年前,杨亮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区下辖苏州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2017年后,他开始担任贵州铜仁市万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成了一名扶贫干部。当时的万山,因为资源枯竭,发展陷入困境。
在万山,杨亮重新定位,当起“生态推销员”:打通上下游销售渠道、卖黔货出山,发展精品民宿、请游客进山。
在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的努力下,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中,铜仁贫困人口显著降低。2018年底,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6.56万人,比2013年累计减少76.7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4.78%下降到了4.4%。
2018年,万山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脱贫摘帽,并在铜仁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年度考核中名列全市第一。
帮瓦田村的葡萄找“雨衣”
地处贵州铜仁与湖南芷江交界的万山区下溪乡瓦田村,460余户村民,人均耕地不足0.3亩,1700多人的村子曾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村里流传着一首歌谣,“瓦田村中一条槽,早吃苞谷夜吃苕,漂亮姑娘往外跑,留下光棍几十条”。
瓦田村的困境,也是万山乃至整个铜仁的一个缩影。历史上,万山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基地。但进入2000年以来,汞矿企业关闭,万山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底,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3.27万人,而全市常住人口仅310.4万人,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
2017年4月,杨亮刚到万山,这里的景象给正在兴头上的他浇了瓢冷水——之前工业带动扶贫的设想没法落地,而村民也对这个挂职干部没抱太多希望。
杨亮没有气馁。他记得江苏省对口帮扶铜仁市工作队领队,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查颖冬告诉他,“我们的扶贫工作、项目实施,必须兼顾保护和发展。我们必须把江苏的优势和铜仁的特色相结合,实现精准脱贫”。
有一次,杨亮在一个村子蹲点,当时是夏天,酷暑难耐,几天才能洗一次澡,蚊虫把杨亮叮得全身红肿,但他都觉得这不算什么,“最怕的是不熟悉情况,走了弯路。只有摸清了短板,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解决困难”。
瓦田村一些村民在山上种野葡萄的尝试,让杨亮看到了希望。经过调研,杨亮发现,这里能种活野葡萄,但雨水多,葡萄霜霉病严重,“葡萄差一件‘雨衣’,我们要投入资金,帮老百姓建大棚”。
400万元东西扶贫协作资金砸下去,一座座大棚建起来,村民种野葡萄最大的困扰解决了。2018年,瓦田村葡萄产量达300余万斤、销售额300余万元,产业红利惠及全村1736人,人均增收1600元。
初战告捷,杨亮又开始琢磨:瓦田村能种葡萄,别的村只有苞谷、南瓜,可怎么办呢?
给黔货出山找通道
经过深入调研,杨亮盯上了万山区的绿色农产品,“从下游入手,把农产品卖出去,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
山高路远运费贵,农产品出山谈何容易。有苏州企业在得知杨亮的打算后,直接回复,“我们可以捐钱,农产品就不买了。”
杨亮认为,黔货出山,关键是让农产品变商品,打通销售渠道。他立即着手在苏州高新区找销售路子,在万山建收购渠道。
杨亮找到万山国企亿创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希望他们负责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但当时亿创公司账上只有23.46元存款,欠款却高达180多万元。如何开展“黔货进苏”项目,解决启动资金成了首要难题。
杨亮想办法用募捐的形式,为亿创公司解决10万元启动资金;对接苏州高新区总工会,用福利采购下了亿创公司“黔货进苏”的首笔订单,并形成了常规化采购;协调苏州高新区浒关镇,为亿创公司举办多场展销会和订货会提供场地……一项项举措,为亿创公司“黔货进苏”打开了市场销路。
这个举动,一下子让万山区谢桥街道龙门坳村的竹荪销售有了改观。“2017年,村里让我带头发展竹荪,规模扩大到400亩,结果要卖了,才发现本地市场消化不了。”龙门坳村竹荪种植基地负责人刘静说,因为基地背后带着162户贫困户,怎么卖竹荪让他头疼不已。
亿创公司得知消息后,当即成立项目组,通过公司渠道帮忙销售。2017年底,3.2万斤竹荪全部售罄,800多万元销售额,村民分红就有100多万元。
在下游,杨亮找到苏州食行生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让东部餐桌吃上西部的农产品,也让西部的贫困户有更多收益。截至2019年底,在食行生鲜平台,就有577名万山农户卖出了自家的香菇、木耳、南瓜,其中贫困户和低保户211人。
2018年,杨亮又找到苏州苏高新集团,在万山投资1.5亿元建设苏州苏高新集团——食行生鲜供应链中心。这个供应链中心集生产、检测、加工、冷藏、物流为一体。现在,供应链中心已部分投入使用,高楼坪乡大树林村村民周银仙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周银仙说,把香菇分装打包,每装一袋就有2毛钱收入。
如今,万山区已经建立从农户到合作社、从收购商到销售商“一条龙”的产销模式。2019年1—10月,万山特色农产品外销额3400余万元,惠及4150名贫困人口。
给山里瓦屋找主顾
黔货出了山,还要让游客进山。2018年初,杨亮又打起了搞生态旅游的主意。
铜仁境内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峰丛峡谷,世界遗产梵净山便位于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我们要做的,是把万山的美展示出来。”杨亮找到苏州高新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推销万山的好生态。架不住杨亮的热情推销,2018年4月,苏高新旅游公司一行人到万山区实地考察,最终看中了牙溪村的民宿项目。
按照计划,苏高新旅游公司租赁老百姓的房子,改造后发展民宿。杨亮算过一笔账,“出租的107栋房屋中,有21户64人是贫困户,他们靠出租房子,每年有固定收入,少的2万元,多的9万多元。项目建好了,他们还可以在村里打工。”
但在项目动迁动员会上,村民却有担忧,“我们在这儿住习惯了,哪儿都不去。”“这几间破瓦屋,能让外头的人来住?”杨亮带着工作队一家一户做工作,算经济账;在村口建安置房,让老人们搬迁不离家;建样板房,让村民看到了未来新家的模样。村民的顾虑渐渐打消了。
工程得以推进,但进村的快速路却迟迟没通。对此,万山区委拍板,“不等市里修快速路了,我们自己掏钱修。”2019年7月,万山区通往牙溪村的道路正式开工建设。
2019年11月10日,记者沿着蜿蜒的快速路,开车不到20分钟,就抵达牙溪村口。在牙溪村村口的安置点里,81岁的老人潘元珍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老人说,她有3个儿子,这些房子出租,每年都有20多万元收入,二儿子还在项目上打工,“现在日子好过了”。
一项项成绩背后,是杨亮们排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
苏州和万山相距1500公里,汽车转飞机,回一趟家大半天也够了。整个2018年,算上开会,杨亮一共回去了8趟。女儿中考前给他写了封信,“亲爱的爸爸,过几天我就要参加中考了,本来你说要回来陪我的,可是你不回来了。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事情一定很多,很辛苦。我会好好考试,请你放心。”
看到女儿的信,杨亮心里五味杂陈,“这边要做的帮扶工作太多,我们挂职时间有限,所以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02日 14 版)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