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精准治理打响“当头炮”
从三江汇合的四川宜宾到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横跨11省(市)63个城市,覆盖长江干流、9条主要支流及太湖,2.4万公里的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即将结束。
这是继2019年11月环渤海4省(市)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完成之后又一重要节点。
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落实中央部署,创新工作思维,明确提出“水陆统筹、以水定岸”, 全面启动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通过抓好“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个环节和工作,进一步打通水里、岸上,打通陆地、海洋,加快推进我国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步伐。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多次强调,要将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当头炮”和“牛鼻子”,摆在优先位置,作为首要工作推动。
历时近一年,专项行动组织6668人次,用“拉网式”的排查方式,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高科技手段,徒步走遍了约2.8万公里(渤海3600公里,长江2.4万公里)岸线,“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此,舆论评价为“史无前例”。
改革释放的“红利”
从2019年1月唐山市试点开始,一年时间,排查使环渤海和长江流域排污口的底数逐渐清晰。这是生态环保铁军艰苦努力的结果,更得益于中央机构改革释放的“红利”。
2018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出台了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
李干杰表示,“统一监管职能之后,推动‘查、测、溯、治’等四项任务,就是要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为长江和渤海水生态环境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释放的“红利”不仅是基础,也为后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渤海为例,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海水自净能力最差,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最典型的区域之一。
按照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要达到73%左右。
整治迫在眉睫,但“断点”依然存在。
“排污口就像污染源和海洋环境质量的‘连接点’。以前这个连接点是个断点,因为没有人能说清楚环渤海排污口的具体情况。”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说。
机构改革后,有人整理了水利、海洋和生态环境3部门涉及排污口的材料,有6大本千余页。
“如果不掌握排污口,渤海治理是很难见到实效的。”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指出,“排污口到底有多少?到底在哪里排?谁在排?排什么?排多少?”这五个问题,同样适用于长江流域。
生态环境部给出的数据显示,进入长江的污染物中,沿江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到了全国的43%、37%和43%,虽然水环境总体不断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
“这是由于长江流域一直缺乏整体性保护。”长期研究长江流域保护问题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吕忠梅表示。
有专家撰文表示,从单纯以陆源达标排放为导向,到以长江、渤海环境承载力倒逼出陆源治理目标的“查、测、溯、治”,抓住了“排污口”这个关键点,形成了创新思维,有助于实现污染源和水环境改善目标的输入响应,为水环境质量精准管理铺平了道路。
除了中央改革释放的“红利”和改革创新的系统治理思路,“史无前例”的还有“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现场排查方式。
站在水里(海里)看岸上(陆上),直接的、间接的,不管排的是什么,所有向渤海、长江排污的“口子”,都要摸一遍,并实行清单化管理。
“我们的优势在海里,其他单位的优势在岸上。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家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域监管中心副主任宋德瑞说。
机构改革后,宋德瑞同他的原单位——国家海洋监测中心一同转隶到生态环境部,并参与了渤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
这也是此次现场排查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改变了以往地方“自查”或“自查”加上级“抽查”的模式,由生态环境部抽调全国力量,进行异地交叉执法,“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组织开展。
“以前一些工作往往是国家提要求,组织地方排查,层层部署,层层上报。不到现场去,实情到底如何,老实说心里没底。而现在对每段岸线全部徒步走到,所有排口逐一登记,建立台账,就是为了掌握最真实的情况。”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说。
“史无前例”的“大兵团”作战
另一个“史无前例”,是9轮次的 “大兵团”作战。
抽调生态环境部机关、直属单位和部分省份生态环境部门共6668人次组成现场排查队伍,这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部党组集中力量办大事、打赢攻坚战的决心,也对统筹协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请大家按照工作手册尽快熟悉。”第一批渤海排污口排查现场工作开始后,排查人员在唐山组组长隆重的带领下,紧盯“三下五处二”开始工作。
这里说的“三下五处二”,是生态环境执法局为方便大家记忆编写的口诀。
“三下”是指桥下、水下、林下等无人机航测盲区,可能存在隐蔽排口的敏感区域;“五处”指海边、入海河流边、港口码头、工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等排污口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二”指现场排查要完成二项任务,无人机提供的疑似点位要查,无人机尚未发现的点位也不能放过。
在此之前的培训会上,李天威就排查内容、操作方法、现场APP使用步骤逐一对排查人员进行了培训。为了更形象,生态环境执法局还录制了具体操作和应对不同现场的视频。
在组织机制上,排查工作逐渐形成了“三长三员一组”的工作模式。“三长”即督导组组长、城市组组长和工作队队长;“三员”指保障员、联络员和技术员;“一组”指机动攻坚组。
树干式的组织模式保障了排查工作的有序进行。督导组由司局级干部担任组长,就现场纪律、作风、质量、进度等针对性开展督导;保障员进行“兜底式”保障;攻坚组配备最“精良”的装备,负责攻坚克难。
为了让大家尽快上手排查工作,生态环境执法局还专门制作了“四册两卡三读懂”。
“四册”包括城市组长小参考、现场排查工作手册等;“两卡”即两张随身小卡片,包括了如何安装排查软件、现场排查36字法和72字诀等非常实用的信息。
快速上手,离不开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排查前,组织保障员到每个城市逐一踩点,和当地一起分析基础资料,细化落实排查要点及注意事项,我们也称之为‘城市读懂’。”生态环境执法局一处处长王锷一介绍,从督导组组长到每一名现场排查人员,都能拿到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工作手册,相当于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脚本”。
培训的内容越来越实用,编写的口诀越来越顺口,“脚本”也越来越适合每一个现场排查人员的“角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机制的理顺和制度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压茬’式的工作模式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生态环境执法局工作人员仇鹏介绍,从试点到三批排查结束,渤海和长江排污口排查人员中,约1/3的同志参加了不止一次现场排查工作。
有经验的同志在现场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同时,“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也为迅速改进不足、确保质量提供了保障。
如第一批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结束后,生态环境执法局就第一时间召开总结会,邀请一线人员座谈,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会后,生态环境执法局共梳理出APP功能人性化、保障机制系统化、服务职责明晰化等12类34个重点问题,并制定《意见汇总和改进措施表》逐一分解落实,优化了第二、三批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组织工作。
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所有“口子”进行如此规模的排查,是第一次。
由于口径不同,排查结果从数量上势必相比之前会有很大增加。对于结果,上级是否问责、舆论是否关注、公众是否误解,因“史无前例”,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一些地方的顾虑。
“现场排查是一次‘普查’,不要把它当成‘督察’。”
“专项行动不是对以往工作的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从压实治污责任角度来看,把‘口子’弄清楚,就是要把相应的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将宏观政策要求真正落到微观管理主体,从而打通整个管理循环体系。”
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思想工作的润物细无声和业务交流无处不在。从部长李干杰到普通排查人员,专项行动中生态环境部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同志反复交流讨论,形成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大共识。
“这是好事儿啊!”了解了目的和意义,亲历了排查过程,山东省的一名副市长说,这次排查太有必要了,整治这些排污的“口子”,会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定会有改观的,心里有谱了。
道理是讲出来的,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总结渤海排查试点城市唐山和长江试点城市重庆、泰州的经验,合理可行的“三级排查”技术路线逐渐完善。
一级排查通过无人机遥感得到高分辨率的航测图像,解译出疑似排污口信息,逐一甄别落入到手机APP中;二级排查再由人员实地拉网式排查,徒步核查水下、草下、码头下等航测盲区,对一级排查进行校验,提高排查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最后三级排查,通过专家攻坚排查,最终实现规范统一、质量优先的目标。
在这个技术路线中,人工核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个“笨办法”。
“但是‘笨办法’确实很好用,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排口,现场排查人员一下就找到了,好像来过一样。”一些基层同志这样感慨。
正如亲身经历了排查工作的同志们所言,所谓“笨办法”,放在整个长江保护修复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看,只要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取得效果,就是好办法,也是巧办法。
效果已经显现。以结束了渤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的河北省为例,目前排查情况已经纳入了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整治清单。
下一步,河北省将按照边排查边监测的要求,推进入海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指导沿海3市根据监测结果,分类开展整治,并建立入海排污口管理长效机制。
“我们将珍惜试点机遇,按照全面覆盖、查源溯本、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原则,建立统一的排查整治体系,进一步提高试点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忠介绍,泰州长江沿岸的重点工业企业信息已全部纳入平台,从项目环评审批到日常企业监管进行全过程跟踪,实现了长江沿岸区域的污染源情况明和底数清。
“不仅数据对地方环境管理是有效的支撑,无人机天上飞、无人船水上测、排查人员岸边走的排查经验,还将为长江和渤海生态保护提供借鉴。”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杨海军表示。
紧紧抓住中央机构改革释放的“红利”,生态环境部创新工作思维,“以水定岸、以海定陆”,“史无前例”的“查、测、溯、治”的治理理念将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摆在优先位置,连接断点,打通堵点,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职责交叉重复、九龙治水、多头共治的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渤海和长江的(海)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增添了利器。
“现场排查工作只是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开端。2020年,我们将在监测、溯源和整治上下功夫,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则,实行排污口的规范管理和整治销号制度,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曹立平表示。(童克难)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