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度过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体罚有用吗?
在孩子2岁半到3岁,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教,原本天使般可爱的孩子突然变得一天到晚跟父母唱反调,动不动就把“不要”挂在嘴边。
这时孩子的重点是不要别人帮忙,不想听别人的意见,而想自己来。这段孩子什么都要自己来的时期,就是心理学所说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父母这时千万要沉住气,不要生气,反而要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因为这正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黄金时期。
这段时期的特征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抬头,在心理上开始有想要独立自主的欲望,而在生理上,孩子此时的自主行动能力也进步了很多,因此,内在的发展动力促使孩子试着切断和父母的联系,主动尝试与身边事物互动,以确认自己的存在与能力。
当父母发现幼儿开始进入叛逆期时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
1.降低难度,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经验。
如果孩子要自己吃饭,就给孩子不易打破的碗和容易握的幼儿汤勺,把食物切成小丁或小段后让其尝试。
吃得到处都是也没关系,大不了就多洗几条围嘴或清理一下桌面和地板,只要孩子能顺利把食物送进嘴,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让孩子因为获得成就感而愿意继续尝试是此时的重点。
2.不着痕迹地提供必要的示范。
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遭遇挫折,如果父母此时帮孩子做或主动教孩子,孩子一定会反抗,所以父母可以用一起做或轮流的方式不着痕迹地提供示范。
例如对孩子说:“好啊,我们一起来穿鞋,我先穿,你再穿。”然后自己边穿边说出穿法,一次做完一两个步骤后就换孩子做,孩子做的时候再重复一次:“呀,宝宝真棒!都会……(再说一次方法)了。”直到孩子可以依样完成。
此外,也可以在孩子在意的其他人面前夸他:“宝宝好厉害,已经会自己吃饭了!你看,他会端好碗,一口一口吃光光,还不会掉出来呢。”像这样给予鼓励并再度提示重点。
3.循序渐进,给予孩子适度的挑战。
孩子越来越熟练后,可以稍微提升难度,例如吃东西,从吃固体小丁到练习喝汤,之后可以再进行到吃布丁类食物,每次换食物时都可以对孩子说:“来,看看你是不是变得更厉害啦?”只要吃得不错,就大加鼓励。
适度的挑战可以帮孩子保持新鲜感,提高孩子的自信与能力。
孩子想要自己做,这是多好的事!
父母要善用这种心理动力,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迈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体罚孩子有效吗?
当孩子犯错或不听话时,父母常以管教为名打骂孩子,但事实上,打骂孩子只是在泄愤,完全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
打骂通常只会让孩子陷入极度的恐惧,无法使其理解自己错在哪里并进行反省;更糟的是,打骂孩子除了让孩子感到疼痛、害怕以外,并不能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行为,他只知道这样做父母会生气,却不知道怎么做才合适。
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而不只是发泄怒气。
长期来看,打骂教育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让孩子恐惧或愤恨父母,或产生忧郁或自卑的倾向;甚至有研究指出,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智力水平较低。
不仅如此,经常性的打骂更可能使孩子变得麻木,造成孩子不听话或不怕打;而父母的打骂更是在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用暴力”这一错误观点。
许多有关校园暴力的研究指出,那些会对别人施暴的孩子,往往有着对孩子施暴的父母。
所以,父母要清楚自己管教的目的是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而打骂无法达到这个效果。
■ 分清犯错原因,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犯错时,父母首先要分辨的是孩子在这之前是否受到过适当的教导。
如果孩子根本没有被教导过,一犯错就要接受责罚,对孩子而言并不公平,这时父母要做的是告诉孩子这个行为错在哪里,以后怎么做才是对的。
如果孩子已经接受了教导,却还会犯错,父母则要了解是孩子明知故犯,还是虽然知道了却不知如何正确执行。如果是明知故犯,父母可以在讲完道理后给予处罚,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改正,并在孩子试图改正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如果是缺乏方法,则要再次进行教育。
孩子毕竟还在学习和成长,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要教孩子方法、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能够一点一滴地进步。
教育孩子时,切忌羞辱孩子,也不要跟孩子一般见识,要保持宽厚的爱心来面对孩子的错误,把重点放在教育上:先表达感受,对孩子犯错表示难过(而不是生气),然后描述孩子的行为,说明错误的理由,最后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是什么。
必要时让孩子多练习几次,并让孩子自己面对犯错的后果、收拾残局。下次再出现类似的状况,只要孩子有所改善,即使没有达到标准,也要肯定其努力,然后再次教育,直到孩子改正并出现新的行为模式为止。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