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打开孩子阅读的大门
培养阅读能力是发展幼儿智能的最佳武器之一。美国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对早期阅读进行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提高婴幼儿的阅读能力作为儿童智能教育的重点来抓。
(一) 为孩子朗读-打开孩子阅读的大门
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朗读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优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朗读的是韵文,则能使孩子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这有助于孩子对语言美和对作品的理解。
以下是为孩子朗读的4个要点:
1) 朗读的开始:朗读开始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可以从新生儿期就开始。
2) 朗读的规律:最好是睡前朗读,以养成习惯。"习惯"即为"三定":定时、定地点、定朗读者。
3) 作品的选择:选择好书,不仅儿歌、故事可以朗读,经典着作、名篇佳作都未尝不可。
4) 朗读的方式:朗读者一定要有表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
(二)先背诵,后认字
1、让孩子和文字做游戏
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于儿歌,因为儿歌琅琅上口、合辙押韵,容易背。加上字数少,孩子可以一下子把所要学习的内容烂熟于心。
但背不是目的。背诵下来后,我们再把这首儿歌(古诗也可以少量运用)展现在孩子面前,通过以手指字的形式(即在读到某个字时,手指同时也指着这个字。),使字音和字形重合,完成辨字音、认字形的过程,也就实现了正确认读的目的。一定要用手指字,才能真正使孩子的阅读和识字过程做到"音、形重合"的成效。
在以上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背"的问题,要背熟,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对整个内容的把握,孩子才能利用上下字、上下句的逻辑联系,对号入座地、甚至无师自通地把这个字读出来。实践证明,孩子们非常喜欢跟着父母念儿歌,他们显然不认为这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项有趣的游戏。
2、训练孩子学会跟读
刚才讲到的方法使用于韵文(儿歌、谜语、古诗),但对散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则需换一种方式,这时,请父母准备好字卡。
这种方法就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流动,父母相继提取出"目的字"。所谓"目的字",就是父母准备在这个故事中,让孩子认识的生字。
"目的字"如何选择?
1)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对上下文有联系的字。
2)提取出来的"目的字"为本次阅读了之后,对今后几篇故事都有所照应的字。
3)字数不宜太多。
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孩子认识"目的字"时,必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而不是讲完故事后再来让孩子识字。比如说:"山上下来一只小羊。"在讲完这句话时,父母就问孩子:"我刚才说,山上下来一只什么?"孩子一定会回答:"羊!"父母应立即拿出相应的字卡来教孩子认识这个字:"对!羊。看,我现在手里拿的就是这个'羊'字。"
还有一点,为了让孩子加深印象,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复述故事。父母和孩子共同把刚才讲的故事再复述一遍,一边复述、一边再把"目的字"也复习一遍,并把它放回到原来的语言环境中去。比如说,父母问孩子:"宝宝,刚才我讲的故事,说的是山上下来一只……"让孩子接着说:"羊!"父母再提示:"那好,这个'羊'字在哪里?请你把它找出来。"孩子会很快地从几个字中找到"羊"字,"目的字"也就此得到了巩固。
(三)学习"跟读"
常规的读书,必须有大量的识字作为前提,但婴幼儿的阅读训练则反其道而为之,是在孩子识字甚少的情况,把一篇生字较多的文章交给孩子,阅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
这看似离奇的事,其实实施起来一点也不复杂。父母只要先读起来,孩子紧随其后跟着读,就是了。不过,跟读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坚持以手指字地读。
跟读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顿读:父母读一个字、孩子跟读一个字。这样既轻松又准确,"音"、"形"容易对上,还可以起到纠正读音的作用。
2) 顺读:父母完整读一句话、孩子也完整地跟读一句话。
3) 跳读:当孩子熟练了以后,就可以由父母读上句、孩子读下句。
学会了跟读,您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将孩子引上阅读之路了。
在把婴幼儿领上阅读之路的过程中,父母要记住,您只肩负着2大任务:第一就是要让孩子喜欢读;第二就是要教会孩子怎么读。至于解释、分析等任务,就不必急于一时了。
什么时候开始早期阅读呢?专家的建议:从9~12个月开始。同时,对于孩子阅读的引导,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进行,切不能操之过急。
阅读方法:
1、用手指点、逐字朗读。
分享阅读需要父母为宝宝逐字逐句朗读时,用手点指书本上的字,从而引导他注意到每个字的字形(而非不是机械的认字),同时,正确地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
2、不断重复
宝宝阅读的内容需要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妈妈可以先读一句,宝宝跟着读一句,然后妈妈再和宝宝一起读,最后逐渐过渡到宝宝自己独立阅读。通过这种模仿的方式,宝宝开始从被动听别人讲故事,逐步过度到自己主动读故事。
3、书本知识生活化
为了增强和激发宝宝阅读的兴趣,建议妈妈们根据图书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认知结合起来。使阅读变得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