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良好睡眠走进校园
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及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因而被形象地称为"脑的营养剂"。对于儿童来说,睡眠还具有促进体格和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儿童期尤为学龄期(即小学阶段)是睡眠习惯形成和建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可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必要基础。因而,学龄儿童的睡眠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我国颁布的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的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每天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龄儿童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为33.4%,约2/3的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全国儿童睡眠研究协作组完成全国8城市28424名2-12岁儿童睡眠状况和睡眠疾病发生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睡眠问题总发生率为27.11%,主要有:入睡打鼾、磨牙、睡眠不安、尿床、做噩梦、张口呼吸、夜醒、入睡困难、说梦话、梦游等。这些资料表明我国学龄儿童睡眠不足情况普遍存在,各种睡眠问题值得关注。考虑到现有研究的某些不足,迫切需要能全面反映学龄儿童睡眠习惯、睡眠模式和睡眠问题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综合资料,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睡眠行为和环境干预以提高学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依据。
睡眠问题对学龄儿童的影响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突出表现为白天嗜睡:上课打瞌睡,注意力集中障碍,学习成绩下降。有研究显示,夜间睡眠不足的孩子的注意力和保持清醒的能力大幅下降,甚至一节45分钟的课堂仅保持3-5分钟。
2)不良行为发生率上升:i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研究显示,习惯性打鼾是儿童多动症的危险因素,并可使快速眼动睡眠减少,影响学习记忆功能。ⅱ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激怒、出现好斗、攻击行为。
3)意外伤害率上升:常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多伴有睡眠问题,尤其是睡眠焦虑。据分析睡眠问题可能使儿童反应力下降而成为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
4)情绪不良,认知功能受损,学习能力下降。
5)学校适应能力下降:伴有睡眠问题的孩子早晨起床困难、容易出现迟到、违反校规等表现;人际关系受挫,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这些成为青春期危险行为包括抑郁、自杀、抽烟、服用兴奋剂、酗酒、吸毒的高危因素。
此外,夜间睡眠不足还会扰乱生长激素正常分泌、 使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内分泌代谢失调,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发胖等。
据研究,睡眠问题的不良影响大多高发于青春期,但此阶段睡眠方式逐渐固定化,行为问题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这样,促使我们关注青春期前儿童,尤为学龄儿童的睡眠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改善儿童睡眠。2004年,美国主要针对7-11岁学龄儿童发起主题为“Sleep Well,Be Well”的活动,呼吁小学校设立睡眠健康课程。正是认识到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举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倡导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呼吁人人关注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