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起跑线”其实很简单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曾经风行一时。后来,被当作应试教育的样本口号,让时评家们痛批了一阵,本人还以为这口号退出流通了。近读本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据调查发现,对“您认为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妈妈们的回复平均值是第18个月。18个月!中国孩子刚学会走路,已经蹲在起跑线上了。

  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如果相信美国某个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研究,这句话在统计意义上是对的。但美国人从这一结论里推想出来的教育措施,却和我们的很不一样。

  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因为改进了经济学所用的统计方法,获得2000年诺贝尔经济奖。经他改进后,以前用于宏观经济现象的一些方法,就能用在微观经济方面,比如个人收入。赫克曼研究了美国政府各项就业培训对城市贫民青年的影响,发现这笔每年20亿美元的资助基本打水漂。对于黑人青年,受过训练者的平均工资,居然还比未受训的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怪现象?赫克曼的解释是,当代美国经济要求工作者有相当的认知技巧(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分析能力等)和非认知技巧(耐心,坚持,遵守纪律,遵循程序,愿意与人合作等),这些技巧是可以教的,但对基础差的贫民青年,过了一定年龄后学起来很困难。投资人力资本,关键要趁早。幼年时投资1块钱,效果胜过青年时的100块。

  按赫克曼收集的资料,大学生的子女和中学辍学者的子女,在1岁时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技巧高低的技沟是在2岁开始出现的。中国妈妈的18个月经验值,按美国标准,显得太紧张,可以等到孩子2岁会跑的时候。但也不算差得很远。

  如今,在纽约哈莱姆黑人区,黑人社会活动家杰弗里卡纳达所领导的试验,就很符合赫克曼的设想。卡纳达发下大宏愿,要从整体上改变哈莱姆贫穷状况,而不仅是培养几个黑人优秀生。他建立了一条“传送带”系统,从学校开始,到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服务,誓把贫民区穷孩子送进大学。

  不过,卡纳达的“传送带”,在儿童2-3岁时,并不是如我国般背唐诗或学奥数。毕竟,黑人儿童的竞争对象还不是中国孩子。卡纳达只是与纽约的中产阶级(白人占多数)家庭的儿童竞争。

  赫克曼的研究,让以前因强调能力而显得政治不“正确”的一些做法,在统计数据的掩护下跳出水面。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带着录像机住进中产阶级家庭和贫民家庭,比较两者育儿方法的异同。他们发现,最大区别是语言环境的不同。一是数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讲的话语量远远超过贫民家庭。到3岁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平均听了3000万个单词,而贫民家庭只有1000万。二是话语质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的话语要复杂得多,而且很多父母经常念书给孩子听。三是态度不同,中产阶级父母更尊重儿童。比如,饭桌上闲谈时,他们的话题和语气,已经假设了孩子是要加入讨论的。而贫民家庭通常是父母决定,孩子执行。

  语言环境的不同带来语言能力的高低。语言能力是智商测验的一部分,而智商与学习成绩有很高相关性。所以卡纳达的父母学校,主要是帮助贫民父母给予儿童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比如,周五晚上让孩子将超市广告上的减价券剪下来,整齐地贴在纸上。既练手工,又叽呱着参与家庭购物决定。周六全班去超市购物前,心理学家先指导家长:不要简单地说“把这个拿过来”,你可以说“把那根长的胡萝卜放进这个小的塑料袋”;如果孩子拿错了,决不可指责“怎么这么笨”,而要告诉他,“不是这根短的,是那根有着个尖尾巴的长的胡萝卜”。购物之后,随行的心理学家还要评价家长表现。

  美国贫民区和我国没有可比性,但把“起跑线”设作父母和孩子间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语言交流,这一条还是有启发的。而且,这也是每个家庭——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是可能做到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