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教育法自然更有效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们常常感叹孩子不听大人的劝导,对他们漠视我们的“良苦用心”扼腕叹惜。其实,父母们何不换种思路和角度,试试间接教育法,不直接针对孩子的问题说教,而是通过旁敲侧击式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看看下面这些成功的案例,父母们或许也能收获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

  7岁的鑫鑫性格倔犟,稍不如意就使性子、大哭大闹。一天下午放学后,鑫鑫玩游戏机直到很晚才回家,爸爸批评了他一通。鑫鑫很生气,不但不吃晚饭,还把碗摔得粉碎。晚上,有心的妈妈编了个《爱生气的癞蛤蟆》的故事讲给鑫鑫听:“有个小蛤蟆,整天贪玩,妈妈批评它,它就大喊大叫,嚷得面红脖子粗,时间一长,它长了满身的疙瘩,成了癞蛤蟆,难看死了。”鑫鑫听了,瞪大眼睛忙问:“妈妈,是真的吗?我可不要变成难看的癞蛤蟆!”以后鑫鑫犟劲发作时,妈妈就提醒他别学癞蛤蟆,鑫鑫的脾气逐渐平和下来,再也不会随便发怒了。

  心得:对叛逆的孩子单纯动用武力只能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对大人更加疏远、畏惧、撒谎、躲避,以致越打越不听话。而利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让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发觉错误,这比父母的直接指责和勉强说教会更有效。

  案例二:

  尼尼是个特别怕疼的孩子,有一次得了感冒,医生嘱咐要打三天吊针。可刚打完两天,尼尼说什么也不肯再去医院了,并且振振有词地对爸爸说:“我已经打了三天吊针了呀。你算算,第一天的针我打了,第二天的针我也打了,一加二不是等于三吗?”根据尼尼的俏皮劲儿,爸爸买回了尼尼最爱吃的烧鸡。开饭时,爸爸对尼尼说:“今天吃鸡,爸爸吃第一条鸡腿,妈妈吃第二条,你就吃第三条吧!”尼尼疑惑不解:“爸爸,总共才两条鸡腿,哪来的第三条腿呢?”爸爸胸有成竹地说:“这还不简单,喏,这是第一只,这是第二只,一加二等于三嘛!”“哈哈,爸爸坏!”尼尼脸红了,下午乖乖地跟爸爸去医院打了吊针。

  心得: 孩子大多怕打针吃药,但又不可避免。案例中,爸爸根据尼尼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但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