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死亡率和死亡评审
(一)孕产妇死亡率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孕产妇死亡是指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不论妊娠的部位、期限,因各种原因(不论是直接由于产科引起的还是由于因妊娠及其处理方法而加重的)所引起的死亡,但意外死亡如车祸、自杀,不包括在内。我国目前的规定,计划生育手术致死者及葡萄胎死亡也不统计在内。
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公式,应是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孕产妇死亡数(作分子)与同期内所有的妊娠数(作分母)相除。在实际应用中,即使在生命统计制度很健全的国家,亦难将每例妊娠都不遗漏地进行登记统计。因此现在计算孕产妇死亡率的基数,一般都用同期的活产数。这个数字与同期的妊娠数相接近,而且可以从出生登记上取得可靠的证据。
孕产妇死亡率高的地区,如生育率高,则终生孕产妇死亡的危险度更高,与孕产妇死亡率低而生育率又低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明显,终生孕产妇死亡危险度是根据孕产妇死亡率和总和生育率计算出来的,现称生命危险度是国际上反映围生保健工作的一个指标。
(二)孕产妇死亡率的现状
孕产妇死亡率是公共卫生指标中发展最不平衡,差距最大的一个指标,国家之间,最低的和最高的可相差几百倍,若用终生孕产妇死亡危险度来相比,可达上千倍。90年代初各大洲孕产妇死亡率和终生孕产妇死亡危险度如表94-3:
我国在建国前,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建国后,随着妇幼卫生工作的大力开展,新法接生的普及,孕产妇死亡率在50年代中期即迅速下降,1984-1988年21省市典型调查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48.4/10万,城市为18.9/10万,农村为61.2/10万。1989年在以上基础上,成立了30个省市参加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协作组,三年监测结果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80.0/10万,调整后的死亡率为87.8/10万。发展亦不平衡,各地区间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根据1989—1999年的数据,京、津沪最低为39.9/10万,西南最高为169.9/10万。
近十年来,由于妇幼卫生工作的加强,全国的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1992年为76.5,1993年为67.3,1994年为64.8,1995年为61.9/10万。但最近四年持平,无明显下降。
(三)孕产妇死亡原因 孕产妇死亡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1.直接产科原因 即妊娠、分娩和产后的产科并发症如流产、、产科出血、妊高征、产褥感染等引起的孕产妇死亡。
2.非直接产科原因 指已存在的疾病或妊娠期合并发生的疾病,因妊娠的影响而加重,导致孕产妇死亡。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肾病和肝病等。
由于产科医疗技术的进步,产科并发症的防治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因此在发达国家,医疗保健服务普及,孕产妇死亡率低,因直接产科原因致死的孕产妇的比例已降得很低,而在发展中国家,医疗保健服务不普及,孕产妇死亡率仍很高,因直接产科原因致死的孕产妇的比例仍还相当高。
除了医学原因外,生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医疗服务因素与孕产妇死亡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造成全球孕产妇死亡率高低如此悬殊的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报告的资料,全球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分析:产科出血占25%,产科感染占15%,妊高征占12%,阻塞难产占8%,流产(不安全)引起的死亡占13%,其他产科直接原因为8%,非产科直接原因为20%。我国孕产妇死亡中,产科出血占的比重很大,据1996年全国年报数据,孕产妇死亡原因中产科出血占54.5%,妊高征11.49%,产褥感染5.11%,其他7%,内科合并症占22%。在发达国家中,栓塞常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以美国为例,1980—1985年的60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前四位为栓塞(17%),高血压(12%),异位妊娠(10%)及产科出血(9%)。
(四)孕产妇死亡评审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孕产妇死亡报告及评审(maternal audh)或评议(peerreview)制度,正确收集、定期分析危害孕产妇安全的主要因素以采取相应对策。
我国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围生儿死亡评审制度以来,各地先后开展了孕产妇死亡评审。一般是由孕产妇死亡的医疗单位填写详细的孕产妇死亡报告,由省(市)级妇幼所进行收集汇总后,每年二次组织省(市)级或省(市)级围生保健协作组专家对每一死亡病例进行评审,主要是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孕产妇死亡的全过程,明确死亡诊断,找出孕产期保健及产科处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及对策,同时参照围生儿死亡评审的分类,亦将孕产妇死亡分为可能避免,创造条件可能避免及不可避免三大类。定期进行评审,及时将信息反馈和防治对策的改进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起着积极作用。但多年的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评审结果分类,不尽合理,涵义亦不清楚,巳孕产妇死亡涉及的社会因素较复杂,为此,近年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十二格法”进行分析,将与每个死亡病历死亡有关的因素填人表内,全部死亡病历评审的综合结果,就能比较明确地看出某阶段、某地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