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宝宝应注意心理卫生
宝宝们在刚刚来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对周边的事物还保持着陌生的态度,此时的宝宝们特别需要父母们的看护和用心教育。其实,小编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婴儿期的宝宝们是很敏感的,父母们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宝宝们始终健壮、快乐地成长。下面,就跟小编来学习一下婴儿期宝宝的健康手册之心理卫生问题吧!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
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
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
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
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
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
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
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
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
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
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
当宝宝出现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此时家长应该做好引导给宝宝自信来慢慢改变。
满足婴儿依恋的情感需要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吮吸、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依偎和跟随行为。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感情的情感和躯体联结,是一种双向情感交流过程。在6个月到1.5岁这段时间,婴儿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母爱的需要更加迫切。
父母给予的拥抱、微笑、温柔的爱抚,可缓解皮肤饥饿感,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趋向协调,情绪安定,疲劳解除,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提高。依恋需要的满足程度与性质如何可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
有研究者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孤儿院、育婴堂里的儿童除了在洗澡、换尿布或喂奶时,与照顾者有短暂接触外,几乎很少有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这些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发育迟缓,语言发展缓慢,表现出孤独,对照顾者没有兴趣,或因情感不能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情感饥渴。成长以后,这些儿童也更多地表现出社会性不够成熟,过分依赖成人或者更多地发脾气,活动过度,攻击性强,有欺骗及破坏行为。
而那些很早被收养,生活在完整家庭中的儿童,重新得到母爱和关心,因而其情绪、社会性和认知能力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正确、科学的教育,不需要父母们很多严厉的言辞、严肃的态度,只要父母们在日常的育儿教育中,掌握好适度的拿捏尺度, 从各方面旁敲侧击地教育或者给宝宝们做好正确的示范,相信宝宝们也会改正自己的坏习惯。此外,对于婴儿期的宝宝们,父母们尤其要注重宝宝的心理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