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帮儿童养成好习惯只需21天
“如果您想培养小孩饭前洗手的意识,你只需‘盯’他21天,在这21天里,坚决要求他饭前洗手,他便会形成习惯。”
2009首届中国(长沙)未成年人成长论坛上,专家学者在三天时间里针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问题积极探讨,分享经验。
焦点一:3-6岁,教会孩子好“行为”
语录:“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21天,可要他改掉一个坏习惯,42天都远不够。”——蔡笑晚(家庭教育专家)
昨日,蔡笑晚在作“亲子教育”的主题演讲时说:“我不是魔术师,我只是做了我能够做到的早期教育,我的孩子出现了奇迹。”蔡笑晚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0-3岁,是孩子的智能开发阶段,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孩子的智力;3-6岁,是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阶段。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在这21天中,父母花点心思,盯紧孩子,孩子就可能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还得给孩子们运动的空间和时间。蔡笑晚家的床,放下是用来睡觉的,支起来就是个乒乓球台。就连家里的电灯都被蔡笑晚利用上了,他通过控制电灯,让灯光闪动起来,32平方米的小家就变成了舞厅,学习累了,孩子们还可以跳跳舞。
焦点二:“经典”可不可以当成必修课?
语录:“经典”中主张的人格完善、道德高尚是第一位的,只要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把“经典”纳入必修课,课时、课程都不是问题。——彭林(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香港经学研究所所长)
小洋目前在位于望城的道古书院就读,是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孝听的学生。中学时小洋敢跟父母打架,上了高一后就不读书了,一年半的时间都呆在网吧里,过春节都不回家,完全不理会父母的担忧。
一年前,小洋开始学习“经典”,在书院,小洋学《论语》,学《弟子规》,他说,以前学的东西是技巧类的,“经典”教会他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做人的道理。如今的小洋,不仅仅听父母的话,让父母很宽心,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练得一手好书法。
彭林坚持,在教育中,“经典”中主张的人格完善、道德高尚是第一位的,只要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把“经典”纳入必修课,“课时、课程都不是问题。”
A教育孩子帮父母消除恐惧
成长论坛上,许多孩子都讲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们也表示,他们的理想,有时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得不到支持时,他们选择不与父母沟通。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说,成人要向孩子学习,读懂他们的理想,“我们平时说80后、90后没有理想,其实是没有我们成人的理想,可他们有自己的。”不过,他也提醒孩子们,父母所处的年代,给他们带来了阴影和恐惧感,“孩子不跟着父母的想法走时,父母就担心孩子的未来会很糟糕。”因此,孙时进认为,在理想教育过程中,不只是要教育父母理解孩子,也要教育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帮助父母消除恐惧感。
B溺爱型家庭也容易让未成年人犯罪
“法官妈妈”尚秀云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她从事少年刑事审判22年,审判了1002个孩子。尚秀云表示,不只是失和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溺爱型家庭中,也有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她说:“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环境的不良,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重要原因。”
C家庭是否和谐影响孩子的“网瘾”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数据显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10%-15%。在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看来,青少年是否网络成瘾的最关键因素是家庭是否和谐,因为不和谐的家庭会增强孩子的孤立感,让他们“投入”网络。
据悉,国内首个《家庭预防网瘾指南》日前也已推出,指南概括出了十大基本原则,主要有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建立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的家庭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