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家长不要介入
关注0-6岁孩子
指导专家
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宝宝渐渐长大,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玩闹中发生争执与冲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宝宝被欺负,痛在父母心。遇到这种情况,是直接介入宝宝的纠纷,找对方父母理论一番,希望他们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还是只教育自己的宝宝不要跟打人的孩子玩,以消极方式回避矛盾,或者干脆教宝宝以牙还牙,彻彻底底打回去,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
实际上,以上父母采取的处理方式都有失偏颇。殊不知,让宝宝自己学习解决才是最佳方案。宝宝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他们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宝宝勇敢地面对一切,适当的时候给宝宝一些指导才是上策。
案例回放
三岁的贝贝性格开朗,但就是受到欺负时比较软弱,更别说被打会还手了。
有一次贝贝和两岁多的小表妹一起去肯德基的游乐区滑滑梯,正玩得开心,旁边一个同龄的男孩子跟贝贝争滑梯,推了贝贝一把。贝贝没有反应,继续玩,男孩看贝贝没有反抗反而变本加厉,用手掐着贝贝让他退到一边去不要玩,贝贝一下子就哭了,呆呆地在那任凭男孩掐自己。
还是小表妹跑过去用小手捶男孩,让男孩放了手。随后表妹和男孩你一下我一下地打了起来,贝贝只是在一旁委屈地哭。
小孩在一起玩,难免磕磕碰碰,但贝贝妈妈困惑的是儿子受欺负了,该如何教儿子去应对呢?不想作为家长介入到孩子之间的纠纷中去,想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解决自己的“人际问题”。是教儿子打回去?还是教他回避?有没有好方法既能让宝宝学会保护自己,又不会成为爱攻击别人的小霸王呢?
释疑
Q 宝宝之间打斗的性质跟大人之间的打斗有区别吗?
有本质的不同。
宝宝打斗的目的相当简单。比如为了争玩具,为了抢椅子,或者为了抢位置。而大人的打斗目的就比较复杂。宝宝的打斗通常不会故意伤人。他们通常是为了得到喜欢的玩具,并不是想要欺负谁,所以,即使伤了人,也是无意识的。
宝宝通常不记仇。打完了,有人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另一方妥协了,就算达到了目的,不会把这件事情记起来,以后再报复。
宝宝通常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争端,通常需要大人一定程度的介入。
Q 要不要教小宝宝在被打后打回去?
当然不要。
打过来打回去再打回来,那样会没完没了,谁也赢不了谁,况且孩子之间的小打闹根本没有胜负之争。所以,建议家长或者老师教被打的宝宝跟打人的宝宝说:“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打架的”,而且要班上所有的孩子遇到有人打别人时都这样说。慢慢地大家就形成了以打人为耻的风气。
对被打的孩子,要表示关心和爱护,告诉他是对方的错不是他的错,还要教给他一些保护自己的办法。最重要的是不要指责被打的孩子无能、没用,因为他其实完全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打人的宝宝。
Q 看到宝宝受到欺负,家长第一反应是先帮宝宝解决吗?不是的话该如何处理?
首先是制止对方的行为,但是家长不要一味地介入到孩子之间的纠纷中,多鼓励孩子自己学习处理类似情况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不要受到一点欺负就一定要打回去,那样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极为不利。
然后安抚自己的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要跟打人的小朋友讲道理,要原谅已经道歉的小朋友,要学会自己承担一点痛,以后万一被打伤要及时找医院或者医务室处理伤口等等。
建议
孩子被欺负,家长切忌只观一面
孩子年龄小,和小伙伴发生争吵甚至出手打人都是正常,家长无需过分担心,更不要将孩子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家长之间或家长与对方孩子之间的“战争”。家长作为大人的身份对于其他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不要再以恫吓的方式或者斥责的方式教育对方小朋友,只要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家长要及时制止对方孩子的打人行为,要求他归还抢来的东西,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打人的”。如果不凑效,可以告诉老师或他的家长。
教自己宝宝学会分享和宽容
孩子受欺负是给孩子上一堂思想教育课,这是培养孩子学会宽容的好时机。打架冲突是宝宝进入孩子们之间“小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要告诉宝宝:不要怕他,因为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不要以牙还牙,因为打人是错误的,如果你也打人,你也错了。在别人对自己的行为道过谦后要学会宽容和谅解。建议宝宝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对方交换,两人轮流玩;勇敢地伸出手去和对方一起玩,只要不打人、不争抢,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提前演练应对方法防被欺
比如教孩子在独自遇到攻击性的大孩子时选择迅速离开,避免受到二次攻击,尽快向周围成人寻求帮助。
光是选择离开是不够的,还可以教宝宝在受到攻击时双手推开对方胳膊或者抓住对方的胳膊,同时双眼严厉瞪着对方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威严。
还要教宝宝保护好自己的关键部位,比如头、脸等。可以教宝宝练习两手握拳,两臂弯曲,横于面部,护住脸部的基本自我保护姿势。紧急情况下,先还击保护好自己,再呼叫寻求成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