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至三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期
语言是智慧的外壳。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宝宝咿呀学语时,父母喜出望外,兴奋得天天逗着孩子玩,一有空儿就教孩子说话。等宝宝到了两三岁时,他们却认为孩子已经会说话,不愿再拿出时间多和孩子交流,任孩子自由发展,结果错过了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几年后,当宝宝在同龄孩子中出现明显差异,他们才警觉,但为时已晚。
培养语言的关键期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某种缺陷,甚至终身无法挽回。我们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当已经长大的“狼孩”回到人间,尽管人们为他的康复花了很大功夫,也无法彻底恢复他的语言和人性。所以,抓住和把握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相当重要。
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通俗地说,语言现象类似于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当人“听”的时候,语言是以声音的形式进入你的听觉器官(耳朵),即输入的第一信号。只有当第一信号经过消化处理,变为第二信号刺激大脑的听觉语言中枢,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之后,我们才能在大脑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喉咙和嘴)“说”出来。这一整套的程序说明: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处在一个不断运行调整的过程中,就像计算机要获得数据需要不停地运算。
生活中,两三岁的宝宝经常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正是他的“计算机”处在运算的过程中——通过模仿语音进行思维,学习表达语言的具体表现。有了这段自言自语的学习过程,幼儿慢慢消化吸收“鹦鹉学舌”来的语言,大脑的思维真正把语音的外壳与语义结合起来,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近年来,早期教育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文明习惯及家庭藏书情况等,都会对幼儿的语言能力产生巨大影响。父母文化修养较高,说话语言幽默、词汇丰富,孩子讲起话来必然头头是道,举止文明、语言优美。要知道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典型。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幼儿说话声音要温和亲切,语速要慢,口齿清楚,同时要发音准确,用词规范,语句精练,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这样才能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妈妈们的困惑
吴妈妈的女儿妞妞3岁了,能说会道,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处得也不错,就是特别情绪化,高兴的时候教她什么,一学就会;不高兴的时候,她什么都不学。妞妞最喜欢听妈妈给读她《洋葱头历险记》,这本表哥传下来旧小人书早都没了封面,妞妞还爱不释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拿着它,非要妈妈读一遍才入睡。给她买的新书,她全放在一边不看也不看。吴女士为这事头疼得要命,一本小破书读起来没完没了,想让她看点别的书,多学点知识怎么就那么难。
专家提醒:妞妞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都喜欢反反复复地玩一件玩具、听一个故事、或做同一件事情。一方面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他反复这样做就像见到老朋友,能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胜任感。 因此,家长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他一定的选择权利,不要强行干扰他。时间长了,经过你的适当引导,他的兴趣自然会发生转移,又会迷上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