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坎坷终见曙光
估分的那天晚上,亲朋好友纷纷打来电话,询问估分的情况。我问女儿愿不愿意自己接电话,她同意了。从那天晚上开始,她便艰难地,有时是泣不成声地,一遍又一遍地对着电话报告着自己失败的消息和复读的打算,顽强地磨炼着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正视失败的能力。然而,她收获的又绝不仅仅是一种磨炼——她得到了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劝慰、鼓励、开导和祝福,情绪渐渐好转了。
女儿高考失败后,她爸爸第一次责怪我只顾工作而忽略了孩子,我当时很生气。这时,最需要安慰的女儿,没有埋怨我们的争吵增添了她的烦恼,而是平静地给她爸爸写了一封长信,批评了爸爸的说法。这不仅使我们很感动,让我们受到了教育,还使我又一次欣喜地看到了她的成长。
复读班开学不久,我们得到了一个可以交钱上某重点大学的机会,于是就征求她的意见。面对几乎所有人都要她别放弃这个机会的劝说(我当时也让她认真想一想,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应试的训练中再耽误这一年的时间),她流着泪思考了几天后,断然放弃了这个机会。
后来,她在一篇题为《痛苦之后》的作文中记录了这次痛苦的选择。在文章的最后,她这样写道:“我想要的不是那些表面的东西,我想要的是坚韧的品格,是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的勇气。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绕过了它,在以后的路途中我仍然会被一次次绊倒,会一次次摔得更惨……此时此刻的我,突然有了那位俄罗斯女郎跨过门槛时的勇气。其实,走过痛苦的征程换来的,有时并非辉煌的业绩、伟大的成功,也许仅仅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于是,她义无反顾地留下来了。
在这一年几乎和我形影不离的生活中,她亲眼目睹了我在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目睹了我在做复读生的思想工作、心理调整工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我为克服这些困难进行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目睹了这种艰难的努力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果。这一切,无疑给她与自己的搏斗注入了力量。
针对她的怯场心态,我多次和她一起进行分析,并针对学生们和她类似的问题,对她和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调整工作。我跟他们讲美国著名的走钢索表演者华伦达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怯场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华伦达最后一次表演时一样,由于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自己心智大乱,迷失了自我,使自己看不清面前的困难而夸大了困难,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自己,于是在惊慌失措中败下阵来。
在分析原因之后,我要求他们利用平时每一次考试的机会,训练自己淡化结果意识,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细节的能力。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和有些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平时考试不是高考,对它们不十分重视,自然没有那么紧张。就算平时考试一点也不紧张了,高考时仍然可能紧张,这又怎么办?我又告诉他们,高考因为涉及到升学的问题,它自然是一生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但平时的每一次考试,还包括每一次作业、每一堂课、每写一个字……也都是你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有什么理由不对这每一次都万分重视呢?他们在接受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高了训练的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对自己、对人生的负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