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袁隆平,那些年湖南农村的回忆 | 科技老兵戴辉
袁隆平先生去世,举国哀悼,朋友圈刷屏,网络上涌现了很多悼念文章。袁隆平受到万民拥戴,是因为粮食。
图注:袁隆平躬身下田实验,摄自隆平水稻博物馆
袁隆平居住在湖南,也亲自前往过科技老兵戴辉的家乡湖南洞庭湖平原中央的南县考察和推广。
国家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划出18亿亩红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和水利建设的发展,以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
关于粮食和农村的生活,我有很多回忆,三天三夜说不完。
图注:科技老兵戴辉与父亲戴国良于春节期间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
一、洞庭湖平原是中国粮食重要基地
“湖广熟,天下足”,说的就是湖北(江汉平原为主)和湖南(洞庭湖平原为主)的故事,并不包括广东和广西(那里叫两广)。
图注:稻米输出示意图,摄于隆平水稻博物馆
我的老家南县,就是在洞庭湖平原的中央,河网密布,是鱼米之乡。正如袁隆平先生一样,我也从小喜欢游泳,从狗刨开始。
咸丰年间,长江洪水,涌入洞庭,沉淤抬湖,延绵百里,沃野成洲,泛称“南洲”,是典型的冲积平原,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腐植质多,结构良好,土质肥沃,无重金属污染。这里地处北纬29度,属亚热带过渡到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冬凉夏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说白了,就是夏天很热(光合作用),冬天挺冷(冻死病害),是种植绿色水稻的理想区域。
八百里洞庭里有了冲积平原后,我的爷爷十一个叔伯兄弟,在民国时代人手一根扁担“下华容”,从长沙到这里开荒种地,他一生都讲一口地道的“湖南官话”。这就是湖南版的“闯关东”、“走西口”了。“南(县)华(容)安(乡)”等纯湖区县是一马平川,也都是移民县。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所在的南洲中学11班的同学们骑单车数十里,去爬一座小山,当时非常兴奋,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山。
袁隆平祖籍江西。清初有“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说法。朱德是四川人,就是湖广填过去的,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曾写道。江西人是湖南老俵说法也由此而来。
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林巧稚接生。袁隆平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中央大学前身),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毕业于东南大学(复名)的科技老兵戴辉也算是他们的校友了。
袁隆平早年四处迁徙,最终在湖南落脚。1953年8月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抗战最后一战是“雪峰山大捷”,附近的芷江机场也是日军投降的地方。安江位于沅水上游,沅江流经紧邻我老家的沅江市注入洞庭湖。
二、我所经历的农村大集体时代
从小听老人讲述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故事,粮食减产很严重。
城市里和有单位的人,可以通过粮票得到有限的供给。难过的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双蒸饭”是共同的回忆,看起来多,但实际上热量不够。有米糠吃都是幸福的。
食堂时代集中居住,一个人因为饥饿偷偷煮了点东西,结果将一排茅草屋都烧掉了,我外婆冒着烟火进去抢了几床被子出来。
图注:隆平水稻博物馆里的中国粮食产量图
经历过那三年的人,晚年容易得糖尿病。我的父亲每次都要将桌上的剩饭菜全吃掉,看不得浪费,身体却日渐消瘦,当时还以为他减肥成功,后来才发现是得了糖尿病。
有次采访中,记者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种场景再次出现”,袁老长舒一口气“不可能了”。一方面是国家对粮食安全极其重视,坚持18亿亩红线不动摇,另外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和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是70后,从小没有挨过饿,白米饭管饱,菜不多,偶尔会吃点红薯叶和南瓜叶茎、蒲公英“忆苦思甜”。长大了看回忆文章,发现很多地方的下乡知青吃不到白米饭,只能吃窝窝头,比我要苦。
我们家里有四分(一分是66.7平方米)自留地,种了水稻。
我在四岁(1976年)的时候,第一次下稻田插秧,当时觉得挺好玩的,依稀还有印象。为了奖励我,父亲带我下水在屋后的沟里游了一个泳。
妈妈点燃煤炉煮饭,然后要出工。她嘱咐我时不时去看看,如果闻到香了,就去喊奶奶来将饭端下来。四岁的时候我就会干这个厨房活,到现在水平也没有多大的提高,只是勉强弄熟饭菜而已。
割完稻子后,就在地用“扮桶”(用脚踩动的打稻机)的滚筒将稻谷打下来。总有个别的稻穗(禾线子)掉到田里,我们小孩子就去捡了拿回家补贴家用。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出去捡“禾线子”。四处打量,看到一两根遗落的“禾线子”,就像寻到了宝贝似的,赶紧趟着湿漉漉的稻田,踩着扎脚的禾桩,高一脚低一脚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
有个村里领导的孩子对我说:我要将这些禾线子交到队里去,归公!当时让我觉得他好高尚啊!不过,也不知道他到底交没交。
我和弟弟会拿个瓦罐,低头四处找狗屎牛屎鸡屎,交给队里,有一点工分。我一直有些弓背,就由此而来。
屋顶铺的是稻草,灶里烧的是稻草,床上垫着的也是稻草,稻草也高高堆起。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应该是稻草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农垦58”是1957年从日本引进的稻谷品种。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南方各省市以农垦58作为单季和双季晚粳累计种植达14,200万亩,成为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之一。
每年队里要留农垦58的种谷,母亲回忆,将稻谷倒在门板上,妇女们一粒粒地选种,要选那些膀大腰圆的才行。
70年代中期,随着产量更高、抗性更好的籼稻、粳稻品种选育,加上异军突起的杂交水稻品种,农垦58经历十多年的风光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袁隆平推动的杂交水稻闪亮登场。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看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后,经请示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给湖南省科委以及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先生得以专心搞杂交水稻研究。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南优二号”获得了大面积推广。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在袁氏杂交理论推动下,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汕优2号由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颜龙安等人在1973年培育出强优势组合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12663万亩。1981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汕优63”,凭借稻瘟病的优良抗性,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横扫中国大地,最高峰时期曾经占据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5%。1997年,来自江苏农科院的邹江石培育出了“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
图注:作者父亲戴国良于隆平水稻博物馆看到杂交稻
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也在努力研究“红莲型”,育种成果也得到了大面积种植。“红莲型”与袁隆平研究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水稻育种界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计划经济体系下,农村劳动活力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商品流通也不顺畅。我有一个切身的案例。
天气干燥,队里晒谷坪有了很多缝,稻子掉进去就烂掉了。爷爷抱着鸡去吃这些浪费的谷子,结果被抓住了,在大队部被批判了好几天,并在每家每户的小广播里传送。我清楚地记得爷爷从大队部回来,手里拿着碗筷,夕阳下,是无比落寞的身影。
三、进入大包干时代,焕发活力
80年代初,湖南开始了分田到户,我家分到了3亩8分田。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了。
每年夏天,我都要下乡参加双抢,真的很苦。小暑过后进入七月中旬,热浪滚滚,早稻成熟,要尽快割下来,现场打稻运走。然后耕田,要迅速栽下晚稻。
割稻子的时候,镰刀将我左手食指一角割了下来,奶奶拿蜘蛛网给我止了血。那里到现在还缺一角,为我的农村生涯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衍生品很多,米粉(长沙和常德米粉最有名)、谷酒、自酿的糯米酒、糍粑、年糕、爆米花、锅巴、发糕、米豆腐等等。八十年代进入大陆的旺旺雪饼也是在湖南。每年过年的时候,农村劳力们围在一起打糯米糍粑,是传统乡俗。
图注:农村土法酿谷酒
我年少时最想吃的却是和米无关的冰棍,五分钱一根。读高中的时候,索性自己去卖了三天冰棍和雪糕,自己吃饱还赚了几十块,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生意赚钱。
1990年,18岁考上大学那年的夏天,是我最后一次在老家双抢。怕我不够吃,家里给我换了一些全国粮票去学校,结果都去学校小店一斤折合一两毛钱换日用品了。粮食供给体系一直顽强存在,1997年10月,我去粤海街道办转移了粮油关系。凭票供应粮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1990年秋天,浦口区政府组织我们这些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大学生去帮忙收晚稻。原来农民都出去打工了,赚得更多。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1998年科学技术部“863”计划“超级杂交稻育种”启动。超级稻品种主要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等途径育成的产量潜力大、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后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水稻新品种,包括了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
图注:作者父亲戴国良于隆平水稻博物馆看到超级稻
上图中的杨守仁先生从1937年开始就在南京的民国中央农业实验所开始农业研究。他是东北三省水稻生产的积极宣传倡导者,是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体系的始创者,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北丐”。
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在数十年的研究历程中,有三个较为重大的事件:第一是1973年杂交稻实现三系配套,开启了中国自己养活自己的时代;第二是两系杂交稻在1995年也获得了成功,为中国开启了更高产、更优质、更高效的杂交水稻新纪元;第三是他一手辅导的超级稻在2014年亩产突破了一千公斤。
图注:中国部分超级稻品种(常规稻和杂交稻)
建国后,大力推动“围湖造田”,有了很多“垸子”。一道道雄伟的大堤,每年雨季都备受考验。我也上过防汛前线,跟着大人去巡查,看有没有漩涡和水泡。
1998年特大水灾,湖北监利决堤。挣脱了束缚的洪水肆意奔流,湖南沅江、安乡和南县的一些垸子沦为泽国。不过,警钟长鸣,大家跑得比兔子都快。
灾后,朱镕基来到了南县考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老农,问:对政府有什么意见?
图注:1999年,朱镕基在岳阳城陵矶观察长江水情
老农说:我不敢讲。朱总理说:放心讲,方圆八百里,我的官最大!老农说:那我讲了,交粮太重,生资太贵,种粮不如打工!
当年土地抛荒情况确实非常严重。随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进行了改革。农民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粮食自由交易,再也不用去粮站了,每亩地还有一些补贴,土地抛荒也不复存在了。
四、农业科技大发展,盐碱地也要长稻子
过去这些年,农业科技飞速发展。我七十岁的舅舅管了十来亩水田,什么都是机械化的,打打电话就有人来了。舅舅自己就打个农药,甚至连打农药也可以外包出去。
水稻科技得到了全国各地农科院所的高度重视。除了广泛种植的杂交稻外,传统常规稻也得到了发展。
2003年,黄华占由广东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下称“广东水稻所”)优质稻育种首席科学家周少川团队选育而成。这个口感好的籼型常规稻谷收购价格可达150元/50公斤,获得了农民的追捧。除了在常规稻领域作出成绩,团队还将黄华占核心种质的最新成果规模化、成体系地应用于杂交稻育种。
老家南县在中国农业科技史上有了一个标杆事件。2006年,南县开始引进“黄华占”,凭借高产、优质、抗倒性、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点很快被当地农民接受。仅仅过了3年,“黄华占”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2万亩。此后,黄华占在南县一季晚稻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常年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随后,该稻种在湖南获得了推广。
现在南县农村普遍种一季稻,一季水稻的产量少于双季稻,但是成本低工夫用得也少。冬天则种油菜,让人望而却步的双抢再也没有了。
图注:南县机械化收割稻虾米场景
南县被群湖围困,早年到长沙要坐两次洞庭湖轮渡(现在有桥了)。没矿没油,唯有农业和畜牧业,却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近年,“虾稻共生”大发展了,“南县小龙虾”成为了国内的驰名商标。
不允许投化肥,不能打治虫药,小龙虾很“有机”。伴生的有机“虾稻米”(一季稻)口感好,“一亩稻虾十里香,一家米饭百家香”。
不过,小龙虾目前价格低迷,希望未来逐渐恢复起来。
农村里现在都用煤气了,连煤都很少用了,稻杆怎么处理?前些年是一把火烧了做草木灰,肥田效果好,连我这样的“老孩子”也喜欢去烧火。不过,这样做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最近几年,稻草都就地碎掉,留在水田里成肥料,谁家也不许烧田了。
管田的基本是老人家,年轻人大多去城市了。每家每户通上宽带之后,晚上挂在微信上交流沟通,成为普遍现象。不经意间,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也获得了很大的缓解。我母亲有五个兄弟姐妹,分布在各地,时不时联网打扑克和聊天。曾经梦想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早已经不稀罕了。
最近几年,农村公路和水利设施提速,出门都是水泥路,电瓶车跑个不停。我想找辆自行车,结果被群嘲:现在谁骑自行车啊!
图注:水泥路和水利设施
袁隆平先生近年大力推动海水稻(耐盐碱水稻),这是可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的水稻,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2021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先生精神长存!
(范蓉)
,曾国藩家书在线阅读,海扁王2插曲,怡宝桶装水加盟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3111.html- 标签:,ipo过会是什么意思,www gaoav.com,偸拍百度影音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
-
感恩袁隆平,那些年湖南农村的回忆 | 科技老兵戴辉
袁隆平先生去世,举国哀悼,朋友圈刷屏,网络上涌现了很多悼念文章。袁隆平受到万民拥戴,是因为粮食。 图注:袁隆平躬身下田实验,摄自隆平…
-
又一家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微源半导体开启上市辅导
5月23日,海通证券近日发布关于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辅导备案信息公示。 据披露,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
- 苹果Mini LED产品被曝绿屏问题,供应链谁来为这次“翻车”买单?
- IC Insights:今年存储芯片销售额有望达到1552亿美元
- 数码论:iQOO凭什么领跑游戏手机市场
- 滴滴与广汽埃安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
- 计划投资106亿元,东旭集团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集中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