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新园区“抱团打天下”
园区数量少了,创新实力反而强了
南京高新园区“抱团打天下”
位于燕子矶新城的原南京化学试剂厂变身“1934南京第九区”产业园崔晓摄
最近,南京创新周拉开帷幕,南京各高新园区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从人工智能到集成电路,从生物医药到区块链、物联网……行业盛会一场接着一场,高峰论坛一个连着一个。
近两年来,由83个产业园区整合而来的15个高新园区,攥指成拳形成创新合力:去年,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南京国家高新区上升7位。今年一季度,南京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升至全市八成比重,成为创新发展主阵地。
一区多园,对手成队友
1月26日,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签约,设立南京首对“伙伴园区”,主城高新区与副城高新区首次“牵手”;2月25日,浦口高新区结对鼓楼高新区,探索建立“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移在郊区”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3月1日,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签约深化伙伴园区建设,共建共享海外创新中心,互设离岸经济区、孵化园,3月8日又与鼓楼高新区“结伙”;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一鼓作气结下雨花台高新区、徐庄高新区、新港高新园三个“伙伴”。
建邺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认为,“伙伴园区”支持企业跨区转移,共享科技转化成果,打破“主城高新区发愁孵化项目没空间、郊区却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2017年11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整合形成15个高新园区。改革之前,南京有园区83个,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一个项目同时和多个园区谈的现象,导致优惠政策层层加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园区整体实力。
按照“一区多园”布局,各区原则上分别整合或设立一个高新园区,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全市从83个园区“减”到15个高新园区,再到一个统一的品牌“名号”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