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妇保健

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评论员

  为民服务是基层治理的第一要义,基层治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治理寓于服务中。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要求,明确要创新服务供给体系和机制,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归根结底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1.8%、35.2%,消费升级提质趋势明显,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期待。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在服务载体上要重点创新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既坚持集成化导向,将城乡基层党建和服务群众的内容相应归集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上;又推行亲民化模式,打造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服务空间,以市民感受与需求为导向,回归服务本源,让老百姓愿意来、进得去、留得住。

  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在服务内容上要重点形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机制。及时发现、准确感知群众的服务需求,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动态调整机制。在对象上,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孤寡残疾、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他们提供机制性的服务项目,把该兜的底兜住。在家庭教育、家政服务、法律服务等居民需求领域,完善鼓励引导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在服务方式上要重点完善方便群众办事的工作机制。农村要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进城务工农民工办事不方便的问题,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办成事;城市社区要大力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做到“一专多能、全岗都通,一人在岗、事项通办”,让社区居民在一个窗口就能办所有的事。强化“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优化为民服务方式。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党员干部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以更精细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切切实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