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张高铁票 三个回家愿望
本报记者 刘春华 黄大海
1月8日,“让爱出发·伴你回家”2020年川籍农民工春节返乡专列活动在北京、福州、上海三地同时启动。
在北京,700余名在京川籍农民工免费登上G307次列车。这些农民工,在北京家政、建筑、物流、餐饮等行业工作。十余个小时后,他们将抵达自己温暖的家,与亲友团聚。
从汽车到绿皮火车,从动车到高铁……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让他们回家越来越方便。通过一张张的高铁票,农民工感受到家乡党委政府的真情关怀,也坚定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人物:刘新林、张群夫妇
愿望:回家看看家乡变化和亲朋好友
“侄女帮我们去申请了免费高铁票。”11号车厢里,刘新林、张群夫妇坐在一起,笑开了花。他们脖子上戴着专列主办方送的大红围巾。
刘新林、张群均50多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们俩就到北京务工。刘新林一直做木工活,张群则做小生意、家政、零工等。这一两年,他们的孩子也到北京包活做装饰,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虽然现在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春节回家仍是他们每年最盼望的事。
“这几年,村里修这修那的,都是政府出的大头,我们只出很少一点钱。逢年过节,他们还给村里的老年人、五保户送粮、送油、送面、送钱。”说完,张群又打开手机里的语音信息给记者听,“我们是大家庭,每年出门前家里要吃饭送行,回家时家里要吃饭接风。你听嘛,他们在杀鸡。”
说起回家的方式,张群说,以前回家过年抢票累,开车也累。“今年能坐高铁回家,特别开心。不是因为能省好几百元,是因为我感觉到有人在关心我们。”
人物:蒋建国
愿望:好好奋斗,再买个铺子
早上5点40分,来自中江县会龙镇的蒋建国就起床了。洗脸刷牙后,他从北京顺义拎着行李,坐地铁直奔北京西站。
“我今天太激动了。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坐高铁回家。”蒋建国个子瘦高,今年40岁。
17岁时,蒋建国就离家打工,曾在上海、江苏一带的化工厂做过工。为了给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蒋建国在成都学做钢筋工,并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北京务工。如今,他已经在北京做了四年钢筋工。“现在的收入比以前高一点,但也更辛苦一些。”蒋建国摊开双手给记者看,手掌上有着厚厚的干茧,那是做钢筋活留下的印迹。
说起这些年回家的经历,蒋建国感慨连连。2004年,他从上海回老家,买不到火车的坐票,只好买了一张站票。“两天多,从上海一路站拢老家。车厢里人挤人,站着睡觉都不会倒下来。”在外的23年里,蒋建国坐过汽车、绿皮火车,也坐过动车,就是没有坐过高铁。
经过多年的拼搏,蒋建国和妻子已在家乡镇上买了房子。现在,蒋建国的妻子在老家和朋友开了一家美发店,并照顾4岁的孩子。对蒋建国来说,妻子和孩子是他最大的牵挂和奋斗的动力。“我的近期目标是买个铺子。”蒋建国拿出手机,翻看儿子的视频,表情温柔,目光明亮。
人物:李天德
愿望:再干几年就回乡创业
“北京的很多地铁都是我们修的,你肯定坐过。”在返乡的高铁上,和记者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来自剑阁县高池乡庄子村的李天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和我一起的四川老乡有七八个人,干的全都是大工程。北京地铁的7号线、8号线、10号线、12号线,我们都参与过修建。”
李天德到北京打工已经有十多年了。修铁路,挖隧道、涵洞……他干的都是实打实的体力活。“一般是早上5点半起来上班,下午6点下班。夏天中午热,吃过午饭能休息下。冬天中午吃了饭就继续干。”李天德说。
虽然辛苦,但李天德没有怨言,“不辛苦赚不到钱,但我们四川人也不怕辛苦。”
不断变好的生活是李天德辛苦付出的最好奖励。如今,他已经在老家修起了三层楼,家具家电和城里的没什么两样。
对于未来,李天德也有自己的打算。“听说这几年政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支持力度特别大,我想着再干个两三年,就回乡创业。”李天德想着,现在道路交通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种地都比以前方便了。再在外面干几年,多积累一点资金,就回去把家里的6亩田地利用起来,搞一点养殖业。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