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石记忆
本文为熊道友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四业汇”,校长传媒、三峡之子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特此鸣谢!
盘石故园梦稀有,晚霞一抹天际流。
在万里长江上游重庆云阳境内,一里峡与兴隆滩之间,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洄水沱,江南岸边有大小石盘、石板成岭沙石连绵十余里 ,沙滩横亘镇前,江中有水,水中有 鱼 ,镇上青石路顺街延伸,黄葛树茶馆评书声远。这就是定格在老盘石人脑海中的记忆和它的传奇。
盘石,一个承载我乡愁和童趣的故里。物换星移 ,让我们再一起爬上记忆中的盐罐石,站在高胖子巨石上,向川流不息的江轮上的旅客挥手致意 ,坐在石板林上开心的一起 聊聊。
(一)遥远
盘石古称盘沱。《说文》中记载:两山之间、砥石为盘,潴水回流、山麓曲敞成湖为沱。明清时期盘沱属南乡居仁里,民国 《云阳县志》 卷5:今四川云阳县西长江滨,江水 “又东过盘沱,四溪口水自梨子坪北流注之。沱旁有市曰盘沱镇”。后改为盘石镇(云阳四大古镇),辖九堆甲(九龙)、枫门坳甲(革龄)和盘石甲,及现盘龙街道辖区。
盘石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有多长,多远?我们从牛尾石上的时刻图文,就能找到答案,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文明活动的记载, 牛尾石上有先民所作岩画,有打渔、狩猎等场景,记载了三千年前盐水女神部落时期的生活场景。说牛尾石是一道风景,更象人类文明活动 的其中一个档案。
我记忆中的盘石,是第一次随母亲(时年5岁,在云安没报到名上学,在盘石工作的父亲让我如愿)从云安坐车到县城后,再坐柏木船溯江而上,船出云阳老城不久,船工们就停止伐桨,将风帆拉起,木船在风的作用下,溯流而行有较长时间,我第一次听说,张王菩萨顺风三十里。
船行至下岩寺时,依稀能见下码头的那棵大黄葛树,但船工们继续伐桨上行至一里峡口,再让船自然顺江漂流凭洄水加船工略伐桨就到了下码头,童年的我非常惊讶。
(二)童趣
早年人们习惯称盘石为盘沱。沱,可以停船的水湾。枯水季节,江水褪去,老街下面呈现出一片巨大的沙滩。沿沙滩顺江而下,石板林,盐罐石,牛尾石,高胖子石,万年槽,生儿洞,关塘……是老盘石人,和外来盘石游玩的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石板林蜿蜒数里,千姿百态,如巨龟出水、海豚戏水、鹰击长空……有一石形似牛尾,人称牛尾石。牛尾石与江对岸的下岩寺隔江相望,大江东逝,钟鱼遂响、犹在耳闻。
盐罐石面对一里峡口,千百年来的江水冲击,巨大的石块中有一个直径一米余的洞,俗称盐罐石。以石敲打洞壁,锵然有声,洞内呼唤,如喇叭传音,传声久远。
初夏,坐在江边的乌龟石上,看夕阳西下,江水东流。麦黄水后,沙坝,米柜子石、小石盘被江水淹没,再现盘沱洄水,船工们教会我看一、二线洄水,如何在长江游泳中识别洄水、旋涡、鼓花。站立百步梯边,感觉这巨大的洄水沱,向宇宙的天穹一样循环。因没出过远门,浮想在晚霞映红的山那边肯定有最美丽的世外桃源……
70年代,群众文化少,但盘石人春节期间街坊邻居有“两场”文化大餐。一是初一早晨穿上新衣服,或者将旧衣服洗干净去石板林留影;二是初一晚上开始连续几天听戴学贤老师的竹琴和牟方谷的评书。
高大、公允、略有点小实权的父亲总是热情义务张罗能容纳100余人的场地及戴老师的食宿。参与者自带板凳、茶缸。记忆中戴老师的竹琴悲情些,牟方谷的评书激情些,特别是评书《乾隆皇帝下江南》故事情节每到高潮处,众人齐声喝彩鼓掌,沉浸于剧中皇帝的开明、江南的美好中,却忘记了自己还处在温饱线附近……
挖折耳根和捉洋顶顶是幼时的童趣。提一个小竹蓝、带一个小点锄沿农中附近的田坎一会就能挖一蓝子;几个小伙伴约起,用一根较长的竹签,签头涂上“桑汁”,沉心静气的靠近洋顶顶的翅膀,一旦粘上那透明的翅膀,洋顶顶的扑腾和小伙伴们的欢呼声几乎同时响起,内心的喜悦不溢言表。
看肥猪儿,也是一大乐趣和实惠。计划经济时代粮油肉凭供应,盘石供销社建了一个饲养场饲养了较多生猪,放学后路过饲养场,看了肥滚滚的猪儿的同时,还可以在那傍边的糖果厂(王厂长舅舅、盘龙供销社党支部书记王祖焕的父亲)和骨油加工厂(母亲做工)吃点儿糖果、碎骨肉、喝点骨头汤。
麦黄水时钓鱼是小小的我伙伴们的趣事。夏天江水涨上来了,用一根细长的斑竹,一根钓鱼线,在两颗小鱼钩上勾上蚯蚓!在小河坝麦子地里很容易钓到刁子鱼。当江水继续上涨,在大沟里,也容易钓到十斤左右的鲶鱼!
在长江捕鱼很有乐趣。渔船在一里峡口将泡桐扔下江里,紧接伐船横渡的同时下拦河网,船要到塘坊码头时与泡桐一条网线顺江下流,再靠洄水加伐桨至盐 罐石前,船靠洄水的作力下,收网取
- 标签:彭浩翔骂大鹏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