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柳袁照:孟母三迁,是为了“择校”,选好老师、好同学、好教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5-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柳袁照:孟母三迁,是为了“择校”,选好老师、好同学、好教育

柳袁照专栏

孟母三迁,是为了“择校”,选好老师、好同学、好教育

原创作者|柳袁照(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为柳袁照校长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孟母三迁”现代诠释中的疑义

“孟母三迁”的典故,成为成语,小学读本上就有,家喻户晓: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孟子的成才,与其母亲是分不开的。早年丧父,母亲一手带大。开始家在墓地附近。少不了祭拜、办丧事之事,他也少不了做着哭丧、跪拜之类的游戏。他的母亲感觉这个地方不适合小孩居住,马上搬走了。搬到集市旁,集市热闹,做买卖的多、屠杀牲口、生禽的多,孟子也少不了学着做些买卖、屠杀的游戏。他的母亲又感觉到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一次搬家,将家搬到学校的旁边。孟子天天听到的都是读书的声音,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读书。时间久了,孟子开始逃学。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就对着孟子生气地用剪刀把织机上的布剪断了,严厉地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孟子猛然醒悟。这是孟母“断机教子”的又一佳话。

这个典故,在历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汉朝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用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汉朝的赵歧也在《孟子题词》中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南宋时的《三字经》也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性的启蒙读物,历史上虽有多次修订,但孟母三迁及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后人评价:“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成为大儒,且有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他母亲逐渐教化的结果。孟子成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很鲜明,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是第一位的,国家第二位,君主放在最后。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归附,这样才能“仁者无敌”。

我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典故,是想借此讨论当下有关“择校”的题。“择校”于当下是被基本否定的,有人认为是“毒瘤”,视为洪水猛兽。孟母三迁,是对还是错?这个问题还有疑问?历史上公认孟母三迁是对的,认为没有她的三迁,不会有以后的孟子,孟子达不到“亚圣”的地位。孟母三迁,我认为本质上与当下的“择校”是一致的。在现行政策中是不被允许,很难做到的。

孟家到了孟子这一代,日子不好过了。父亲早亡,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先住在墓区,后又到菜市场,所在的环境是比较差,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学区不行。最后,孟母想出了办法,搬进了“学区房”,能够“就近入学”了。自古以来,每一个家长几乎都想为孩子创造好一点的受教育的条件。今天的家长同样也有孟母迁居的情结和行为,花大价钱买学区房,那需要家长有这个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做不到。有权力、有门路的人也行,能写条子“择校”。校长手中有些自主权,通过各种测试、调研或变相测试调研,收录一部分非学区、也没有条子的“高分”学生,这是当下小学、初中的入学(招生)现状。

假如,“一刀切”实现“零择校”,要上好学校,只能靠“学区房”,“权力生”、“高分生”无望,对“权力生”断路会受到社会认同、称赞,优秀的贫寒子弟就彻底断了门路,而“权力生”则很难预测结果,矛盾就会更尖锐起来了。

现在,我提出几个问题:要不要给孟母搬迁的权利?似乎有些突兀。我提这个问题,是想进一步提问:今天“择校”是不是也合情合理合法?

孟母三迁,本质上是选老师、选学校、选环境,选同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才是有集聚效应的,人才往往是成群结队产生的。比如,三国时的曹操父子三人,北宋的苏洵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澈、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