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板下的女孩映出一个社会对读书的信仰
教育时评
案板下的女孩映出一个社会对读书的信仰
原创作者|曹林
本文首发中国青年报2020年05月15日 05 版
案板下学习的女孩,那专注的神情和认真的姿态,将会深深地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时常给人们以力量和光芒,就像当年那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
女孩叫柯恩雅,今年7岁,是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一年级的学生。4月3日复工后,父母在集贸市场卖卤菜,她就一直在卤菜店的案板下上网课,已坚持一个多月。一向挑剔的网民,在这组照片前变得无比温柔。有的说,孩子,你努力的样子真美;有的说,她眼里的光感染了我,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希望。照片引发关注后,女孩的妈妈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没有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感觉对不住她”,网民纷纷留言鼓励说,不要觉得愧疚,物质生活并不是全部,小姑娘灿烂的笑容,说明你们是最好的父母。
确实,小姑娘笑得非常灿烂,外人可能觉得案板下学习的环境太差了,可从她的脸上根本读不出半点儿苦难感,而满是跟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感。那种阳光和欢乐,甚至让那些觉得这是“苦难”的人感到羞愧,孩子真像那茁壮成长的坚韧幼苗,给点儿阳光就能灿烂,案板下的狭窄空间也挡不住那种光芒。
看最新消息说,相关单位也被那张照片中的求学姿态所感动,免费为孩子开通了一条新宽带。这个社会,总是对那些努力奋斗、拼命生活、向上攀登的人特别温柔,总有一种把他们揽在身后保护他们、让他们过得稍微好点儿的冲动。当人们在为这个女孩鼓掌,用热情的转发和点赞鼓励她时,何尝不也是在鼓励自己,点赞那个曾经一起奋斗的自己。案板太低,空间太窄,小恩雅上课时经常被碰疼头,我们可能没有在闹市的案板底下读过书,但有几个人的生活没遭遇过“案板下”的艰难:碰到了天花板,遭遇到某个至暗时刻,生存空间逼仄压抑,挤在一个小角落。
女孩没有生活阅历,没有觉得“案板下读书”是什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不会觉得这是苦难,但经历过生活艰难的人们对案板下的狭窄逼仄有体验之痛,所以产生共情。对这个孩子的温柔情怀,也是给曾经或正在“案板下奋斗的自己”一份温柔。
除了对奋斗的尊重,最让我感动的是,从案板下的女孩、她的家人还有整个社会的热心关注中,看到了我们的社会对“读书改变命运”这个信念深入骨髓的信仰。因为这种信仰,照片上那个专注学习的神情才那么打动人心。
从新闻中看到,夫妻两人都得在摊位上工作,孩子年纪小,在家一个人没人照顾,网络学习又需要监督和辅导,只能带着孩子一起到市场,放到案板下稍微安静一点的空间,卖菜时还可以随时辅导学习。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能误了孩子的学习,这就是中国父母对读书的信仰。案板上的生活,其实也是以孩子的读书为中心,包括着未来的学费,为读书创造更好的条件。即使生活再困顿,只要想到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改变现在的命运,向上流动,再辛苦也能承受。案板上下,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读书上。
像恩雅这个年龄的孩子,未必懂这些,未必像她的父母那样知道读书和学习的意义,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熏陶,日常的强调和引导,这种信仰一定已经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因着这种朦胧的信仰,她才在案板下那么懂事和专注,充满求知的渴望。
人们被这个情景打动,不正因为这个家庭对读书的信仰中也有着自己的影子?这是一种浸入每个人骨髓的信仰,这个社会主流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读书一路走上来的,深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生活再困苦,日子再难熬,处境再艰难,只要有书读,教育这个门平等地打开着,那道光就能照亮每个人的未来。案板下那个读书的身影和她对读书的坚定信仰,让有同样信仰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能没有什么比“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更能温润人心,给人以一种更深沉的前行力量。
想起一句美好的诗,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用一束光温暖另一束光,对案板下女孩的全民关注,是一个信仰燃起另一个信仰,一个信仰照亮另一个信仰。
- 标签:舍利子怎么形成的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