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那些学生作文好,不是我教的
【吴非专栏】
那些学生作文好,不是我教的
原创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笔名吴非,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
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动力,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当然,如果教师本身也有学习兴趣的话。
回顾自己的教学,我还是想强调,很多同学作文好,不是我教的;我一直努力的,是争取能做到让他们“不怕写”,虽然至今仍然没找到多少能教好作文的方法。值得说的,至多不过是在学生需要肯定和鼓励时,我没有做错事而已。
经常听闻一些老师说谁谁谁听了他的课,作文考了满分,谁谁谁经他辅导之后,作文竞赛得过一等奖,等等。有时会疑惑,那么多年,我也比较努力去做,花了不少精力,也看到一些学生的进步,但我未必看到“教”的明显效果。我不断反思检讨,不断尝试,往往还是感到沮丧。有些老师确实是栽培桃李的好手,但我总以为天下的树,很多都能自然生长,并非人工栽培,野生的甚至长得更真实,伟岸。
如果夸大教师的教学作用,可能就没法解释目前大批学生畏惧作文的状况,也无法解释社会大部分人没有作文能力的现实。有时,我们辅导某一次作文,会让这名学生明白了某个技巧方法,但是下一次作文,又是另一个任务,老师学生都花了不少精力,结果也很平常。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个“慢活”,没法“加油”,只能遵循规律,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往前走。初中或高中,一轮教学,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应试压力下,教师能正常教学的时间并不多。难得有机会做点尝试,刚能有点进展,往往又被应试任务搅乱了。学生有七八门课要学,作文只是语文科的一项,任何学科都要有整体教育观念,不宜把作文当作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
观察那些作文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丰厚的阅读积累,有自由表达的激情,他们有时并不太在意作文分数,对“评奖”“发表”也没有特殊的兴趣,他只是“习惯地写”。我注意到,这些看上去安安静静的学生,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比较多,想象力、推理能力都比一般人强,比较自信,有时能坚持己见,甚至在一些老师眼中,有些固执,片面。许多学生比我行,或者说比我幸运:我在他们这个年龄,好多书没读过(甚至也没见过),有些话我不会说,甚至也不敢想;而我的一些学生,他们有比教师更好的成长条件,他们抓住了机会,自由地学习,所以完全有能力超越教师。
从作文意识及经验而言,究竟是先有学生的“想”,还是先有老师的“教”,可能真无法说清。教师能教的东西很有限,而我们的困境在于社会认为教师应当无所不能。我在很长一段时期后,才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阅读,保护他们观察问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作文趣味,能基本做到这些,学生不怕作文,作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自己学,不能夸大教师的“教”。恕我直言,很多教师不但在学生时代作文不太好,成为教师后,仍然没有把握写好一般的实用文。“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事实,但非要认为自己能“教作文”,并把如何对付考试作文作为业务强项,那样的职业认知,是不是有点可笑?
延伸到教育的“树人”意识,也会引发一些思考。那些深山老林的参天大树,都是自然生长的,百年千年,健康而有生命力,也很美,有谁敢说那是他种下的?没有人为的折腾,它们可得天年。园丁的一般工作是侍弄花草,把林木修剪得整整齐齐,你不能认为那是非常美的意象,学生的作文,也许未必需要园丁式的忙碌吧,你讲作文时,少摆弄你那把大剪刀。
我的学生中,的确有不少作文写得很好,但往往在他们入学时,我就注意到他们的“底子”很结实,小学和初中学得不错。虽然有些学生回忆高中时代,口口声声说受过我的影响,其实我顶多教过他们“不要怕,写出来再说”、“已经很好了,不用改”;其余,多来自他们的阅读积累和表达自信。他们不在乎考分,他们能为锻炼出一个好的句子沾沾自喜,他们能为一个独特的构思而喜形于色,他们不满足老师的表扬,硬要把作文改到自己满意,甚至另起炉灶也在所不惜。
- 标签:晁错削藩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