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当下校长难成教育家
原创作者|武宏伟 (深圳翰林学校语文教师)
纵观近现代中外教育之大家,有许多都是校长出身,为此人们说校长最容易成为教育家。诚然,校长比教师容易成为教育家,因为他是一校之长,对教育教学的方向以及人、财、物的使用具有决定权,他在管理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促使他要不断学习研究,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诚然,校长又比教科研人员容易成为教育家,因为教科研人员的研究常常会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层面上,缺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够立竿见影的沃土以及时空的自由度和便捷性,而校长则没有这些方方面面的限制,想到了就可以去做;诚然,校长也比教育局长容易成为教育家,因为教育局长是行政官员,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宏观的决策,缺少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的能力……
说教师、教科研人员、局长等不容易成为教育家,但不意味着就不能成为教育家;说校长最容易成为教育家,但不意味着就能够成为教育家。能否成为教育家的因素取决于客观环境,但更取决于主观的努力。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单说这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校长,现实状况却是难成教育家,为什么?
一,从客观上说
1、官场化的现实使他们难成“家”。教育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是一项教书育人的复杂工程,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校长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管理水平。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开,都有力地说明,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和深厚的校园文化,造就无数的社会栋梁是多么重要。
一个人能当好行政官员,却不见得能当好校长,因为优秀的校长办好学校的根本不是行政式的指令,而是教育家型的引领。可现实的政治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问题却使大多数校长成了名符其实的“官员”,有的还有了行政级别。这些校长的兴奋点在于当“官”,而不是潜下心来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整天忙着来往应酬,却不见自身素质和业绩的提高。在他们身上,少的是教科研精神,多的是官场的俗套。学校上下服从于行政指令,教育规律让位于长官意志。
一直说要教育家办学,而现实情况却是教育的独立品格越来越稀缺,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四十位教授争夺一个处长职务的怪事,绩效工资肥水尽流“行政田”的不公,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大多是教育行政化、学校官场化造成的后果。
2、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使他们没了自“家”。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管死了校长,使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千篇一律的方针政策、千篇一律的考核标准,使校长只能按统一标准和要求做事,只能随波逐流,只能应付检查过关,只能把取得上级的表扬,获得奖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本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于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便产生了。
封建式的校长选拔、管理方式,埋没了真正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人当校长。试想,当一两个人就可以决定谁来当校长的时候,当校长只想在任期内维持学校平安稳定的时候,当校长无法按自己的思想对学校作长远规划的时候,当校长只想着干几件看得见,有影响的大事的时候……还能出教育家吗?
3、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影响了他们成“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学校的校长。”科学开展校长评价,将有利于校长的成长和完善,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我国校长评价工作相对于教师评价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在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综合办学水平评价等方面都探索出不少成功的范式,但对校长的评价,至今还停留在不够规范的一般化民主评议形式上。虽然原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的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1992年颁布的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 ,明确了对校长任免、考核、奖惩、待遇等有关问题,但考核内容总体上属粗线条,主要侧重考核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情况和学校办学管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考核程序是校长述职后,进行民主评议 (测评),主管部门评议,最后反馈考核意见。考核规定比较简单,所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和校长专业化的需要。以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上,忽视了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内容。这种重“督”轻“导”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校长素质的提高。
虽然后来国家又相继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等文件,对校长评价工作也都有许多阐述,有些地方也在积极尝试一些新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面铺开的有利于校长成“家”,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评价体系。
4、应试教育的现实限制了他们成“家”。在应试大格局之下,离开升学率与考试分数的“硬指标”,很难确定校长的工作绩效,这其实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整体教育氛围所致。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看的还是升学情况、考试成绩。
现在一些所谓的名校,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学生平均成绩得了第一,他们培养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状元”。一些本来很有思想的优秀校长,因为有太多的升学率、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等应试指标的束缚,太多的成绩排队,以至于吓得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当校长受到各种应试教育逼迫时,他们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一切向“分”看了。于是,一天到晚都做着令自己痛苦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在煎熬和苦痛中,他们变得无所适从,最终失去了自我,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二,从主观上说
1、急功近利无大志,心中无“家”。许多校长上任伊始,就把校长当成了“官”做,新官上任怎样烧这三把火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一定的政绩?不择手段将升学率搞上去
- 标签:监测人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