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

【孙福胜专栏】

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

原创作者|孙福胜 杨立雄

摘 要: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人学视角来看,推进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要研究和理解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小学生的“主体特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从“教材课堂校园”“家教家风家务”“政策理论实践”和“学习行动反思”等方面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着力养成小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和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 垃圾分类教育; 人学;

文章来源:教学与管理. 2020,(02)

作者简介:孙福胜,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立雄,云南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

当前,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成为了社会各界的“热题”。如何开展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也引起了广泛的基础工作,要从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出发。首先,小学生的求知欲较强。生活垃圾对成年人来说关注。在学习借鉴国内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学为视角,提出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要着重研究和理解小学生的“主体特质”,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养成小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和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一、理解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特质

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研究和理解小学生的“主体特质”,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若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抓住教育的主体。

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是小学生。开展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要把握好教育主体的发展时故事,辅导孩子学业,使孩子充分感受到陪伴的情感和学习的乐趣,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对于社会而言,要为小学生提供学习成长资源,如文化宫、博物馆,“教育还必须把握各种能力发展的‘最佳期’”[1]。“从小学生抓起”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要从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出发。首先,小学生的求知欲较强。生活垃圾对成年人来说也许是最寻常的事物了,而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有新的秘密,需要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探索和揭开生活垃圾的“神秘面纱”。这正是小学生探求奥秘、追求真理的绝好机会。其次,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刺激下,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善诱利导。求知欲正是挖掘和发挥其潜能的助推器。对于教师而言,要给予小学生学习方向的科学引导、学习方法的正确传授以及学习动力的合理供给,助推小学生的信念、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对于家长而言,要在家里陪伴孩子阅读,给孩子讲故事,辅导孩子学业,使孩子充分感受到陪伴的情感和学习的乐趣,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对于社会而言,要为小学生提供学习成长资源,如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加深小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其走向社会做准备。

因此,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需要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为小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确立发挥奠基性作用。

二、把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

理念对实践发挥着指导作用,只有确立了理念,才能更好地实践。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弄清楚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需要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提出背景和基本意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理解: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又改造自然界,以此来不断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因人的存在而多彩。另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界的互动来看,人对自然界的索取远远超过了人对自然界的给予,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同,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促使人类深刻反思自身的行为,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促使自然界的面貌得以修复,重续诗情画意,再现青山绿水;三是促使生活垃圾的合理产生和利用,让生活垃圾为人类造福。

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也就在价值观上确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绿色理念、和谐理念和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遵循了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大力宣传,在小学生心中扎下根、发出芽。这样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及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意识,而且有助于小学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传播者和行动者。

三、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路径

在理解和把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和理念的基础上,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核心理念,从学校主导、家庭辅助和社会支持、学生主动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增强小学生的资源生态环保意识。

图1“四位一体”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框架图

1.学校主导:“教材课堂校园”一体化

学校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优势,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体现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内涵,彰显其重要价值。其一,“教材与校情相契”,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编写适合本学校学生需要的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校本教材。其二,“课程与课堂相通”,在贯彻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课程,将生活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纳入学科考试。教师可以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精选生活垃圾分类典型案例,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主题研讨等方式,引导小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认识。其三,“文化与育人相融”,校园文化建设要借助电子屏、黑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编垃圾分类的歌曲、漫画、微视频等作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让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与自身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还应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教师的培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教师队伍。

2. 家庭辅助:“家教家风家务”一体化

家庭是小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最亲切的课堂。家长要主动带领孩子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并在具体行动中体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趣味。其一,“家教浸润”,家长要身体力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与孩子一起研究“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湿垃圾”,并一起把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开,家长要为孩子做示范、立榜样。其二,“家风熏陶”,家长要带头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采取“家庭光盘行动”,“不剩饭、不剩菜、不剩汤”,“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让孩子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其三,“家务滋养”,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务值日表,安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有利于从小就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乐观向上的优良品格。通过实施家教、树立家风和参与家务,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在家庭全体成员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小相继、代代相传。

3. 社会支持:“政策理论实践”一体化

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社会各方的支持对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政策支持”,制定小学生参加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相关政策,维护小学生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教育的权益,防范个别人或组织侵害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小学生参加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救助。其二,“学术引领”,发挥学术组织的科研优势,重点研发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资源,研制生活垃圾分类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与类型的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富有思想性和启迪性的学术成果。其三,“活动体验”,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机会,主动创设小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环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力,为小学生提供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渠道。

4. 学生主动:“学习行动反思”一体化

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是小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归根到底都要聚焦于小学生,助推他们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养成,增强他们的资源生态环保意识。其一,“夯实知识基础”,小学生要努力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聆听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案例课程和主题报告,了解国家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学会正确分辨“干垃圾、湿垃圾”的基本方法,掌握与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共同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技能。其二,“融入实践活动”,小学生要积极参加生活垃圾分类活动,首先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主动参加班级卫生活动,参加学校卫生大扫除和家务劳动,不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努力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其三,“强化行为反思”,小学生要不断反思自身环保行为,学会自省改过,自觉做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人翁”。此外,学校、家长和社会要一起为小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垃圾分类出谋划策,可通过跨校际、跨学科、跨区域和跨文化等途径,互访互学互鉴,找到生活垃圾分类的“最大公约数”,绘就生活垃圾分类的“最大同心圆”,进一步拓展小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理解,并鼓励和支持小学生坚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智慧、长身体的时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要为他们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2]的三个基础。小学生未来发展离不开早期所具有的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意识,尤其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因为“习惯影响着人的发展,未成年期培养良好的反应倾向、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效益,远远高于后来的改变习惯”[3]。因此,要及早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帮助小学生养成生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增强自然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顾明远.基础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13-07-03(C02).

[3]陶西平.回归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J].中小学管理,2012(05).

延伸阅读:

人学视域中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探论

孙福胜:疫情防控下的“停课不停学”有理有据

孙福胜:构建新时代“培训学”刍议

孙福胜:以共建协作机制助推教育系统干部培训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人学思考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铁路局客户服务中心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