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霞:下乡家访,让教育温暖人心
下乡家访,让教育温暖人心
原创作者| 胡林霞(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初级中学教师)
为了落实做好学生疫情期间的学习工作,关注孩子们的直播课、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和部署,我们一行三人,利用休息的时间,深入几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作为班主任借着这一次的家访活动,让我看到了电话访问、微信交流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家访的过程中有些体会想和大家一起共享:
一、了解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
家访之前的晚上,我按照学生的名单逐个进行电话访问,在电话里我能感受到家长们的热情,有的家长本来大清早要外出做工,听说老师要去,就特意在家等我们。但大部分家长却抱歉地告知我,过完年已经出来打工了。去到学生家里,很多都是爷爷奶奶在家或者一个家长在家。通过这一点,让我清楚地体会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越来越不听话,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督促。老人家嘛,对孩子没有期望,所以会太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爱劳动,玩手机管制不了。很多留守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胆小怕事、自卑孤僻、性格内向;要么个性霸道、不服从、爱顶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希望,可父母为了生活,只能放弃陪伴孩子的成长。
二、拉近我们彼此间的距离
当我们一行几人穿梭在乡间路上,向村民打探孩子们的家庭具体位置时,乡邻们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是不是孩子没上学,不听话?”我们马上解释道:“很久不见孩子了,想关心一下他的学习。”听到这里,村民们马上热心地给我们带路。班中的黎淑桦同学,一入学就很安静,很少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成绩处于中下。学生在院子门口见到我们,显得非常紧张,站在那不知所措,我只字不提她表现不好的地方。通过与她妈妈交谈得知,她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爸爸在外是做临时工的,妈妈在佛山饭店做清洁工,每天工作时间很长,所以没时间与孩子交流。家里有个精神不好的老人,总在家中吵闹,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从家长的语气中我感受到她的生活压力和对女儿的愧疚。
之后,我对女生说,希望她能从关爱理解父母的角度去想,父母从没有放弃对她的爱,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没有时间陪伴与沟通,作为子女除了孝顺还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多想想自己能为家庭做些什么,而不能总想着家庭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她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书读好。我还打开手机里收藏的一篇名为《拔掉那颗蛀牙》的文章,里面讲述的女生与她有类似的情况,女主人公发奋图强,考上名校,最后与家人重归于好。黎淑桦同学被感动了,也想明白了一些。面对面的促膝畅谈,黎淑桦的妈妈情不自禁地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对孩子们的关心,太感谢你了”。最后,他们一家人依依不舍地在村口与我们道别,并希望老师经常到家,对自卑孤僻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关爱和温暖,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让我们手捧一颗真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三、家访活动让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很多家长或老人们都向我们吐槽到:孩子们都不听我们的话,天天说也是白说没用,老是玩手机打游戏,老师们说的,他们才听。作为学生的老师我既感动又难过,感动的原因是学生服从我,难过的原因是家长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一下子觉得担子有千万斤重,今后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我看到家庭教育的模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比如孔令仪,妈妈外出打工,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在外打拼的艰辛让家长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虽不然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但坚持每日与孩子进行视频,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与孩子积极讨论学习问题,也会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最难能可贵的是令仪妈妈一个月回家一次,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母爱从未离开过她。孔令信,爸爸在镇府工作,妈妈是小学教师,受过教育的父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与关心。所以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
有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极少照看、关心孩子,为了补偿孩子缺失的“爱”,就会过于溺爱。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就出现了家长管不了的局面,如家长说不要玩手机,孩子照旧长时间玩游戏,家长除了唠叨念经却狠不下心拿不出具体约束的措施。说的多,做的少,教育孩子的效果非常不理想。针对逆反心理极强的学生,我会真心地与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以家长的身份与家长平等交流,道出自己的困惑,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细致分析学生的现状,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我的班级管理理念,灵活调节。在轻松和气的气氛中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用商量的语气,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私加学生微信,决定打一场“持久战”。学生感受到了老师保留了他的自尊和面子,学生对我的意见会欣然接受,只要家长认为老师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到他的孩子改正缺点,家长也都会积极配合工作的,只要赢得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我们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小步。
四、学生手机上网
- 标签:钓鱼岛开战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