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一代中师生: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3-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一代中师生: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如今提起中师生这个名称,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陌生。

的确,这已经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在渐渐淡忘的群体,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师生就是初中毕业生里人人羡慕的佼佼者。

都说,时代落下的一颗尘埃,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一颗陨石砸落在头上,一代中师生曾经是光芒万丈的存在,后来却只能拿着一张一文不值的中专文凭,看着过往不如自己的人一步步飞黄腾达。

有些中师生选择咬牙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一只飞入山林的鸟儿一样离开三尺讲台,去往更广阔的地方,但大多数中师生仍选择与自己和解,坚守在乡村的教学岗位上,化身照亮别人的蜡烛,燃尽最后一滴烛泪。

他们很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冷暖自知,却甘愿奉献。

01

优秀的中师生

大约从1983年开始,我国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极力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当年,成为中师生的门槛并不算低,师专选拔严格,分数线比大多数高中还要高,而要成为中师生不仅要有极其优异的成绩,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考师专要先按照成绩高低根据名额预选,预选上的才能考,考不上的考高中。

在一些中学,中师生的录取率不足5%,许多人挤破了脑袋也进不了中专师范学校的门,中考的成绩位列全县前三而选择成为中师生的大有人在。

师专老师周碧华也说过:“当年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

国家给予中师生的福利和待遇都非常好,读书期间可以免学杂费,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毕业后分配到乡村的小学里教书,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铁饭碗,不用去考虑找工作的事。

在当年大学同样不好考的情况下,选择中专无疑减少了一些不确定性。也许有些人志不在此,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最好、最稳定的道路了。

选择进入中师的大多是成绩优异,有一颗极其强烈的上进心,却家境贫寒的学子,15、16岁的年纪里,他们懂事孝顺,选择进入中师来减轻家庭的负担。

在当年城乡差距还很大的境况下,进入中师学习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像师专教师谢新茂所说的:“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

中师生们在初中就有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习惯,毕业后,他们也会把这种脚踏实地的学习习惯带进中师,因此,中师生们的学习是很自觉的。

初入中等师范时,这群贫苦学子沉默、茫然、朴实,对于学校里的严格管理制度也无所适从,但好在中等师范学校里的教师都是一流的教育人才,他们积极营造前进的动力,带领学生们不断向前,克服他们的迷茫。

中等师范学校里的设备、环境、生活条件算不上好,但老师们在上课从不懈怠,都竭尽全力把毕生所学教给学生们,学生们也一心向学,上课会准备厚厚的本子记笔记,作业全都有质有量地完成。

学生们都是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很快地汲取新知识,常常一点就通,老师们经常为能够教授这样一群态度认真又天赋异禀的学生感到骄傲。

因为中师生在接受三年的师范教育后就要立刻走上教学岗位,所以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不比普通高中的教育,普通高中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不断刷题、背书,以求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而中等师范学校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人才,除了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外,学校会训练师专生的普通话、粉笔字、硬笔字等,各种唱歌、跳舞、体育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学习时光是“非功利性”的,应试压力不大,教材和高中的也不一样。

除了教师必备的技能外,师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的德育,学校要让这群学生发自内心地觉得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内心对成为教师这件事怀有一种荣誉感。

在这样的教育中,中师生们被塑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气质,拥有了极高的综合素质。

这个塑造的过程不是容易的,许多人在中等师范学校里没有初中解题时的压力,会觉得体育课、音乐课等都是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一切好似都没让他们学到什么知识。

但当他们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他们才发现当初学的东西都是受用终生的。许多中师生在后来都成为了当地的教学骨干,而改行的人无论走什么道路,也能混得很好。

在2000年,教育局分配的几名师专毕业生到潮州市潮安县的一所高中教书,一开始,学校领导因为他们的中专文凭都不太想招收他们,反映到教育局,教育局的领导说,用用再说吧。

让这所中学的校长没想到的是,这几名中师生教的比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要好,他们年龄小,头脑灵活,肯吃苦,可塑性强,论专业知识也丝毫不逊色于大学毕业生,教学成绩有时甚至比老教师还好。

后来,有两位中师生考上了研究生,两位则因表现优异,调离了潮安县,到广州的重点高中教书,后来成为了广州市出名的模范教师。

02

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

当九十年代末国家政策改变,中专生不再包分配工作的时候,中专生的学历迅速贬值,一落千丈,成了人人都看不起的“差生”。

他们看着当初成绩还不如自己的同学上了高中,转而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奋斗,或是出国留学,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自己因为一个选择,注定了命运的沉浮。

他们是出类拔萃的,如果当时一路考高中、考大学,如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会是另一批人。

可谁能想到世事无常呢?中专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中专学校的地位不断下降,降到了普通高中之下,成了考不上高中的人无可奈何的选择。

随之而来的还有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学历歧视链,在学校中,中专毕业的教师待遇比大学本科、专科的要差得多,哪怕中师生做得再优秀,也会卡在学历这一关。

在毕业时,他们听闻曾经的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而自己被分配到贫瘠的农村中工作;

工作几年后,又听见某某某毕业后被分配到哪个国家机关。那一代中师生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他们看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很不甘心。

他们内心煎熬,只是有些人会调整心态,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为教师这个职业奉献一生,有些人则不甘人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费尽心力去考研、读博,以不断深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师生毕竟是中专毕业,靠着一己之力去继续读书深造是要走很多弯路的,更不要提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们都要付出比别人多上百倍的汗水,背后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中师生杨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他的中考成绩是全县第一,但他选择了进入师专,毕业后做了一名基层教师后,他感到了极大的落差,于是在工作的空余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挑灯夜读,准备自学上大学,他面临的不仅有朋友的笑话,还有家人不断施加的压力,有一些亲戚则总要给处于适婚年龄的他说媒。

那个时候,杨昊面对的是考试和周边人不支持的双重压力,我们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

谢新茂老师亲身经历了中师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废止的全过程,他曾在文章中写道: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而在这近乎固执的坚守中,他们自身的才华,却被他们从事的职业磨砺殆尽,成了中国当代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

国家的政策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能接受优秀教师的培养,那么,那一代中师生是“被牺牲”的一代人。

战略带来了幸和不幸,人才的培养也许是时代的大幸,但一代中师生们命运的沉浮兴许是个人的不幸。

1983年到1999年那段时间培养出的中师生是极其优秀的一批教师,他们不仅专业知识牢固,做人的素质也高。

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我们印象较为深刻的兴许是大学老师,可倘若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那一代中师生,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撑起了半边天,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功臣,是中国教育的基石。

谢新茂老师更这样形容:“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

03

燃尽自己的烛泪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毕业时年龄普遍都在18岁上下,除了少数在毕业时不服从国家的调配选择从事其他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之外,大多数人刚成年便被分配到各个乡村小学工作,有的地方甚至还特别偏远,条件很是艰苦,每个月只有几十块的微薄工资,有时候还不能按时发放。

基层教师平凡而清贫,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十几年如一日的。

毕业许久,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小学教师。有时候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因为曾经的选择,他们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承受所有幸和不幸。

但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一个真正出类拔萃的人,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去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以平和的心态或脚踏实地地生活,或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现实是鲜活的,在中小学教书育人,没有发家致富,没有手握大权,日子如潺潺流水一般波澜不惊,但他们有的是一颗无私奉献的内心,以自己的方式,认真从教,受尽学生爱戴,将一批批学生送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便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认可和修炼。

周碧华以前的一名学生写信给他讲道:“老师,毕业后我在乡村小学教了三十年书,我没有辜负您!”

读到这样的字句时,周碧华热泪盈眶。

写在最后:

教师是一个需要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乡村的教师更是如此,一代中师生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燃尽最后一滴烛泪,照亮一批又一批的桃李。

他们该受到更公正的待遇,这个社会也应当向他们致敬!

(本文由“教师帮”编辑整理,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