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中国学霸在美自杀, “完美爸爸”被骂惨了:焦虑时代, 做恰到好处的家长!
即便是一百分的父母,也无法保证孩子一辈子的幸福。与其在不确定的事情上耗费心力,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不如做一个恰到好处的父母。
01
前不久刚发生了一件令人无比悲伤和惋惜的新闻,映证了我对这种愈演愈烈“父母决定论”的担忧。
在美国读大学的中国学霸张一得,在这个3月自杀了。
这个悲伤的故事,要从广东单亲爸爸老得(本名张岳)开始讲起。
在一得1岁时,老得遭遇婚姻变故,妻子离他而去。
老得争取到了儿子的抚养权,成为一名单亲爸爸。
老得和儿子一得
为更好地养育儿子,老得辞去了广州一家公司的高管职务,卖掉了广州天河市中心的房子,带着儿子到番禹乡下生活。
老得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盖了个农场,房屋是灰瓦青砖搭建,家什都是原木长竹,种了很多蔬菜水果,养了不少鸡鸭鱼鹅,让儿子行走于天地间,生活在自然中。
回到农村的老得,丝毫没有放松一得的教育和培养。
他用一心一意的爱,教儿子读书认字,陪儿子慢慢长大。
一得是个懂事聪慧的孩子,他3岁时已经熟练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大部分知识。
正因为一得优秀,老得又特别有爱,父子两个人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广州妈妈圈。
在论坛还非常流行的年代里,“一得他爹”老得,就是广州本地育儿论坛的明星和偶像,在广州妈妈群里,颇有名气。
很多妈妈,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都是老得的粉丝。
这种喜欢和追捧,一方面,来自老得对儿子深深的爱:
从一得出生起,老得就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一得的一点一滴。
把孩子的第一双鞋,第一个玩具,第一本书,第一张奖状,都非常郑重地搜集下来。
老得为一得保存的珍贵资料
这些年,他用坏了5个相机,给一得拍下了20多万张照片。
他每天都不重样地给儿子做饭,甚至把成语故事做成栩栩如生的饭菜。
他用萝卜、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计有25万个,让儿子在形象而直观的感受里,获得鲜活而立体的认知。
动手能力极强的老得,还亲手给儿子制作手工宠物200只。
他还写了一本书,叫《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全书2001个字,寓意一得出生于2001年;
全书有11个小动物演绎,寓意11月;共有7部分组成,寓意7日;
合成一得的生日:
2001年11月7日。
老得出版的两本书
另一方面,对老得的赞美,也来自于很多妈妈内心的投射:
很多妈妈都是丧偶式育儿,单亲爸爸老得和优秀儿子一得,让妈妈们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还有未来的希望。
妈妈们从老得和一得的故事里,缝补着各自婚姻的残缺,也治愈着各自育儿的疼痛。
在妈妈圈里出名的老得,以回归自然的教育和绵长质朴的父爱,也引起了官媒的注意。
《广州日报》《珠海电视台》等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对父子的故事。
这些报道,老得也都收藏起来,珍藏到和一得有关的所有物品里。
一得聪慧,老得又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父子俩虽然生活在乡下,但一得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一得从小学到中学,上的都是私立学校,初中时每年学费更是高达20万元。
这些学费,一部分来自老得农场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妈妈群里很多人的捐助。
“每到一得交学费时,来自妈妈粉、好心人们的汇款,就像雪花一样飞来。老得认真记下每一笔金额的数字,说来日一定还清。”
一家媒体这样描述。
少年一得
初中时,成绩特别优异的一得,从广东来到苏州读书。
高中时,一得考到家庭非富即贵的国际学校,每年能获得20万的奖金学,自己担负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不清楚,和父亲分隔两地后,青春期在外求学的一得,内心里到底遭遇了什么。
在老得公众号的文章里,还有媒体的报道中,懂事优秀的一得,看起来一直都是金光闪闪的孩子:
省心,优秀,努力,上进,自律。
高中毕业时,一得考上了被誉为“美国南部哈佛”的埃默里大学学习哲学。
120分满分的托福,他考了118分,国际辩论赛入围前8名。
简直太优秀了。
老得内心当然是光荣又骄傲的。
激动和满足中,老得在农场里专门改造了一间屋子,设置了“一得博物柜”,
老得给一得建立的博物柜一角
他把这些年保留的和一得有关的东西,精心地修复制作成展品,放到博物柜内。
算是献给一得的成人礼。
长大的一得和老得
比起大部分中国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疏离,一得爸爸堪称完美父亲。
一得爸爸拿着手工制作的玩具,背景图中是他的创意菜肴
张一得不仅学业优秀,爱好广泛,拿到了摩托车驾照和红十字会急救证书
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哲学专业时,张一得说:“我爸很少会反对我的决定,在早期教育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后,我基本就是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
在张一得的申请文书中,他提到的父亲时,是这样写的:
一得爸爸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收获了孩子的信任和成长。
然而,在张一得去世后,很多网友开始质疑一得爸爸的教育方式,认为这种“为孩子放弃一切”的做法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从“模范父亲”,一下子变成“有毒父爱”。在孩子离世前,媒体对他的教育方式都是清一色的崇拜和赞扬,他是别人家的爸爸;在孩子离世后,又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父亲的头上,指责父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唯一筹码,让他不堪重负。
我去看过一得爸爸的公众号,至少从他记录内容来看,的确如同一些熟悉一得爸爸的网友所说,存在一种“牺牲自我的爱”。但并没有任何信息可以看出,他在逼迫孩子表现优秀。
即便一得爸爸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也绝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父母决定论”非常极端的反例:一得爸爸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但依然确保不了孩子幸福,一个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好爸爸未必能帮孩子挡掉人生中的所有风雨。
子女教育的不确定性可见一斑。
02
教育专家的话令人感到焦虑,一得爸爸的故事又实在让人心灰意冷。作为父母,我们究竟怎样做才算是恰到好处,既不会过分疏忽浪费孩子的潜力和天分,又不会过分关注使他们压力山大?
如履薄冰
前两天「得到」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给我一个启发。他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他是不是应该抱怨“原生家庭”没有给他提供足够好的条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
- 标签:试纸准吗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