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注意新教材来了 成都小学生学语文有啥新变化?
新教材来了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一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总数的49.3%
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跟踪回访发现,师生对教材整体满意度较高,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新教材,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启发思考。
记者2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统一使用,今年秋季学期将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
同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2019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个省(市)率先使用,其他省份根据新高考推进和各地实际情况陆续推开,2022年前将全部使用新教材。
统编教材三大亮点
1
立德树人,导向鲜明
用启发、指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实践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老师们反映,新教材导向明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教师说语文教材“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过程性学习,用启发、指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实践”,历史教材“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方面做得很好,是亮点”。
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同样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张异宾介绍,教材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学生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按照“自然渗透,润物无声”的思路,突出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史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正确地看待历史与现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2
精心选材,内容丰富
有许多“老故事”,也有许多“新科技”
“王二小”“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湖北省武汉市“70后”语文教师王琴发现,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有着许多“老故事”,革命英雄事迹代代传诵。与此同时,新教材里也藏着许多“新科技”:“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些课文鼓励着新时代的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追寻科技精彩。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介绍,教材在内容上统筹安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材精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一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总数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教材选取了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以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作品。此外,教材还选取了十多篇外国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理解能力,提升文化鉴别能力。
“历史教材呈现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说,教材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哲学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
贴近实际,创新形式
高中三科统编教材都强化了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跟踪回访发现,师生对教材整体满意度较高,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新教材,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启发思考。有的教师反映道德与法治教材“穿插了很多故事,辨析、讨论形式多样,知识丰富,学生们普遍很喜欢”,语文教材“重积累、重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历史教材“各个栏目有序展开,内容丰富,功能衔接”。
针对劳动教育弱化甚至缺位的问题,高中三科统编教材都以不同方式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讲述“工匠精神”“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阐述“劳动精神”的内涵、意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语文教材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历史教材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中介绍了隋朝工匠李春、“铁人”王进喜等人物,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编入反映“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等内容,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据新华社
成都小学生学语文有啥新变化?
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阅读越来越重要了
再过几天,成都的中小学将迎来开学,新学期,孩子们的教材将有些不一样。
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需要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这意味着就四川而言,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使用了多年的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教材将退出历史舞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三科之中,家长最关心的是语文科目的变化。对此,我们以成都的小学为例,专访了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成都市双林小学副校长王维令,以及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双林小学语文老师茹敏。
变化一
不同版本的教材将退出舞台
什么是“统编教材”?即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以前,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标多本”,即课程标准只有一个,允许各个出版社编写各自教材,以语文为例,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不过,随着教育部对教材的相关规定安排,不同版本的教材陆续退出舞台。
“2017年,我们学校低年龄段(1-2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教材。今年9月开学,高年龄段(3-6年级)将不再使用北师大版教材,全部按要求启用统编教材。”王维令介绍,统编教材更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比如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增加传统文化篇目,且兼顾时代性。把人文性放在重要位置,多“时文”提升学生兴趣。
变化二
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对教材的变化,王维令表示,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与以往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不同的是,此次统编语文教材打破传统,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
变化三
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和革命题材课文
茹敏老师则认为,统编教材在选文方面更深、更广、更接地气,如备受好评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也被纳入统编教材。其次,统编教材注重传统文学的积淀和学习,加大了传统文化篇幅选择,“表现在低年龄段加大阅读量的投入,中段则提前进入古文学习。”
相较而言,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才会完整引入短小的古文篇目。“但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就有相应的古文引入。”茹敏介绍,有教育意义、积累意义、有价值的文章,被从高年龄段编排到了低年龄段,古文学习也是如此。此前四年级上学期才接触的内容,被编排到三年级。“以前现代文学习是重点,古文通常作为对照文。而现在把古文作为课文,现代文作为对照文。这对孩子的阅读要求就很高。”
数据显示: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其中,六年级上册“革命题材”单元,在处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关系时,将革命传统所包含的爱国、信念、奉献、忠诚等核心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浸润和渗透。
变化四
倡导和大人一起阅读
茹敏表示,统编教材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把更多教育资源纳入进来。以阅读为例,一年级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环节。这里的“大人”指有辅导能力的人,“以前在阅读方面都是老师指导,但老师不一定有系统性的亲子概念。现在更有指向性,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中。这样老师就能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方向。有辅导能力的大人也能加入到陪伴孩子阅读中。”
王维令表示,在检测孩子阅读方面,设置了阅读分享、摘录笔记、阅读竞赛等环节。比如,《狐狸和乌鸦》以前是必上课文,现在被编排到了阅读环节,有辅导能力的人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不局限在课内,为孩子营造阅读环境也很重要。
而统编教材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阅读量上去了,孩子的成绩不会差;阅读量不提高,未来15%的孩子再努力也做不完高考题。”
变化五
凸显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统编教材注重“人文主题线”与“语文要素线”的双线组织编排。语文要素线包含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两个方面,编者把它们采用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布局。如,复述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明显作用,在小学低段,复述能力的培养贯穿了统编教材二年级上下册。其中明确提出复述要求的课文有11篇。图片式最先在上下册出现,共3篇,其次出现的是段意式,共1篇,接着出现的是关键词,共4篇,结构式均出现在下册,共3篇。
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图片的直观具体,更能适应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表达。随着语言知识素材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思维形式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段意与关键词能使他们逐渐摆脱对图片的依赖,转而对字词理解运用。
而结构式则更能适应抽象思维,通过厘清一篇课文的结构,通过学生的记忆、想象、分析和逻辑思维,就能完成复述。各种复述的形式与线索在上下册的编排交替有序进行,从图片式复述到结构式复述,思维难度逐步递增,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增强。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的复述形式由单一走向丰富,复述线索由平面走向立体,学生的思维训练也由表面走向内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