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伦理与人类命运
近年来基因技术的诸多发现和创新,已直接牵涉到伦理层面。《基因传:之源》为我们了解基因技术的前世、基因与人类伦理、基因与人类未来,提供了思索的空间。
近年来基因技术的诸多发现和创新,已直接牵涉到伦理层面。《基因传:之源》为我们了解基因技术的前世、基因与人类伦理、基因与人类未来,提供了思索的空间。
该书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和科普作家。2011年,他凭借《众病之王:癌症传》获普利策文学。从选题角度讲,《基因传》是《癌症传》的姊妹篇。《癌症传》详尽记述了癌症的起源、发展,以及人类对抗、预防癌症的历史,但未反映癌症病变前生命的常态。癌症是人类身体病变后的,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此前维系着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呢?
穆克吉在探究人体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撰写了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生命认知的《基因传》。为使非专业读者能更清晰、直观地了解癌症与基因的来龙去脉,他采用讲故事的生动方式,诸多生命科学中原本属于专业性的表述,在其笔下通俗生动、妙趣横生,且令人深思。
该书同时讲述了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学家,在探究基因奥秘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作者以科学家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为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基因理论的脉络,也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此外,该书还从社会的视角,讲述了基因理论被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伦理、的冲撞和博弈。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从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种植豌豆的故事开始,回顾人类探索基因的历程。1864年,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可惜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旋即被人们遗忘。“基因”一词几十年后问世,这使得英美两国科学家希望通过遗传规律来加速人类进化与解放。“二战”后,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人类由此认识了基因。
20世纪70年代,两项对遗传学起到重要影响的技术问世,即基因测序与基因克隆,它们分别代表着基因的“读取”与“复制”。上世纪80年代,人类遗传学家开始使用这些技术比对并鉴别疾病相关基因,比如对胎儿进行筛查,若携带危害健康的突变基因,则其父母可选择终止妊娠。事实上,唐氏综合征、囊性纤维化或泰伊—萨克斯二氏病基因的父母已成为基因诊断、管理与优化领域的受益者。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正式公布,科学家据此可从基因角度来理解人类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与“正常”行为。
科学技术如同双刃剑,用错地方就会带来巨大灾难。20世纪40年代,利用基因理论,制造了种族的灾难。该书第四章“没有价值的生命”中讲到,打着优生学的,公然推出违底线的“种族科学”,对具有“遗传缺陷”的人们进行、绝育、。仅在1939—1941年间,就了25万名身体存在遗传病或缺陷的和儿童。此外,还对众多、吉普赛人,几百万名苏联和波兰,同性恋者,知识、作家、艺术家以及者,贴上各种“遗传病”标签,进行惨无的。任何人都有的平等,无论是身体缺陷或罹患疾病者,怎能以种族与基因为由歧视,轻易地他们的权?这是公然的大罪。
当前,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编辑等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从而为人类带来巨大益处。如治愈疾病、预测未来,更新我们对性别、身份、选择的认知。科学家已掌握定向基因的技术,以影响基因功能,最终使身体状态、生理机能甚至人类本身发生改变。那么,谁有支配这些技术并确保安全?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谁又会成为其品?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掌握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或将改变。
还须冷静地看到,基因技术可能被用于非治疗领域,如延长寿命、改善体格与智力等。基因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利润,其发展将受到资本的推动或影响,可能不可预知的方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确保基因治疗不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是全球必须正视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消息,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从基因技术角度讲,克隆人已非难题,而从社会角度讲,这显然是法律、伦理的禁区。因此,我国早在2003年发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就明确: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阅读《基因传》可得到,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今后无论如何飞速发展,只要与人类伦理发生交集,就需万分谨慎、三思而行。其实,技术本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操作技术的人——人类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类本身。
- 标签: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