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转型的“浙江样板”:优生优育之外提出了优教
微笑着期待和几个月大的小宝宝来一次温柔对视,这是儿保科医生朱敏慧坐诊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在她看来,目光对视是人类前语言技能。她以此作为评估孩子智力发育的第一步。
朱敏慧是浙江省金华永康市经济开发区卫生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生。和大多数医生不同,她每天面对的大多不是病患,而是健康的孩子。在儿保科工作超过十年,朱敏慧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医院儿童保健科的工作发生些许改变。
以前医院的儿保科主要是医学的儿童保健,比如看孩子有没有贫血和营养不良、有没有佝偻病、身高体重头围达标了没,但现在来儿保科的家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的孩子除体格正常外,发育是否正常?我如何更好养孩子,让他更优秀?” “相比几年前,儿保科的工作内容更丰富了”,朱敏慧说。
以朱敏慧的日常工作为例,在基本公共卫生0-6岁儿童健康管理体检项目之上,当地卫生院也按体检年龄段加入了更多智力发育评估项目。
比如,对于8个月大婴儿,朱敏慧在体检中会测试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让婴儿用双手捏一粒黄豆,她发现有一些孩子手指分开,捏不起来,有的只会大把抓。遇到这样的孩子,她会告诉家长,回去要让孩子捏一捏小东西,比如小饼干小馒头之类的。“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平时通过手的触摸,让孩子去感觉,这是训练孩子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功能”,朱敏慧说。
在朱敏慧工作的卫生院,儿保科医生之间有了分工。学过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她主要负责孩子智力发育的评估、筛查和健康教育。她要从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交情绪等五个大方面去评估孩子整体发育情况。
3个月的孩子要抬头达到90度,6个月的孩子手撑着可以坐几秒,七八个月的孩子可以坐稳了,到一周岁的孩子可以站稳走几步。一岁以后,对孩子的评估就开始要求语言、认知和社交情感方面的进展。
尝试和孩子来一次目光对视,是朱敏慧坐诊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在她看来,目光对视是前语言技能。婴幼儿早期是语言功能的准备阶段,一周岁的孩子要求能够出现有意义的词汇,到4岁才会评估孩子是否有构音障碍,要求发音的清晰。
为了和孩子对视,朱敏慧准备了一个积木玩具。当一对年轻的父母抱着一个十月龄孩子走进诊室,朱敏慧用彩色的积木玩具吸引孩子,等孩子伸手来抓,她就故意把玩具藏起来。正常情况下,孩子会委屈地望向她,但这一次,这个孩子没有和朱敏慧对视。
朱敏慧对孩子父母说,“你们在家里要注意这些训练,可以温柔地用夸张的表情,去吸引孩子的目光对视”。她交代孩子父母,3个月后再带孩子来复查。
在评估的过程中,朱敏慧完成了孩子的初步筛查,如果发现养育行为出问题的孩子,就开始对父母或其他人进行干预;复查如果发现初步干预无效,就要将孩子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确认是发育障碍,就需要转康复机构进一步康复训练。
这种干预可能常及时的。有研究显示,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年轻父母或者是年老的祖辈不懂得科学的养育,农村儿童的大脑潜能开发迟滞,这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
宁波市江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儿保科医生也遇到过一个大约3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正常,只是语言能力有点滞后。询问了解,从出生到孩子3岁,孩子妈妈虽然24小时,但却给了孩子很多电子产品,生活中没有太多交流。
“在我们的教纲里,0-2岁是应该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没有帮助,也会产生视疲劳”。开出的处方是,一段时间内不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增加更多亲子交流。一年后,孩子的情况慢慢改善,有很大进步,但和其他孩子比还差点。
一年前,朱敏慧曾有机会去江苏南京。她发现大城市的家长对于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已经很有意识,知道要给予0-3岁孩子一些训练,早期就开发能力。但是,大城市家长的问题在于充满焦虑,“当你充满焦虑地去和孩子互动,孩子是可以感觉到的”,朱敏慧说。
而在浙西丘陵环绕的小城镇永康,即使因为五金产业带来了繁荣,市民和村民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意识仍有待。这让朱敏慧在卫生院儿保科,找到了工作的乐趣与价值——永康人都觉得真正的早教机构才是早教,“我们要告诉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具价值,树立家庭的积极教育观念更有利于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这将垫定孩子一生人格健康的基础。”朱敏慧对南都记者说。
父母到底如何陪伴孩子,如何来养育孩子,这其实是一门学问。儿保科医生朱敏慧的经验是,即使父母有很多时间也要讲求“高效高质量的陪伴”,“你做你的事,孩子在一边玩,2个小时无效的陪伴还不如20分钟的高效陪伴。”朱敏慧说。
这种有效陪伴或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0-3岁孩子的科学养育,被专业人士称为儿童早期发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目前还仍然是我国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个相对模糊的地带。因为超出学前教育范畴,亦不完全等同儿童保健,0-3岁的孩子儿童早期发展没有一个直接的主管部门,亦匮乏专门的公益普惠服务机构。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认为,由于中国农村地区孩子生命早期1000天得不到足够的有效养育,影响了日后孩子的阅读和学习能力,这将影响中国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经济转型。
实际上,儿童早期发展在中国并不是完全白纸一张。如朱敏慧所言,浙江已经有600个乡镇卫生院、区县妇幼保健院给辖区0-3岁的孩子提供早期发展的服务。从2009年开始,浙江在全省逐步推行这样一套儿童早期发展的模式,命名为”三优指导中心”,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原先“优生优育”的服务内容之上,加入了“优教”——“指导家长对0-3岁孩子进行教育”。
“优生”是指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生育健康的孩子。“优育”是运用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养育孩子健康成长。“优教”是教育引导孩子的抚养人懂得如何养育教育孩子,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浙江负责主推这套模式的是卫计委的宣传处,宣传处的日常工作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三优指导中心已经能够覆盖浙江80%的常住人口。
较高的覆盖率是因为将儿童早期发展依托于本已较为成熟的妇幼保健系统——市区县一级的妇幼保健院和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就包含有0-6岁孩子的健康体检。在全国多数地区,3岁以下的孩子每几个月就要去医院查体,3岁以上进入学前教育的孩子也要一年去一次。
这样一来,儿保科医生就可以借助频率较高的体检机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及时评估和干预。此外,浙江三优指导中心普遍在育儿课堂中加入了更多“优教”的课程,包括如何锻炼孩子的手脚、如何对孩子早期教育。
“孩子的很多能力在家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关键是人是否有意识提供一个适合孩子发育的家庭。”干预家长就是干预孩子,这是浙江“优教”模式的。
“三优”的提法系浙江首创,浙江也是为数不多的将0-3岁儿童早期发展内容嵌入基本公共服务当中,并给予财政支持的省份。当地的卫生计生系统官员相信,这代表了当下计划生育转型的一个方向——通过卫生与计生融合,从过去的控制人口转变到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发展扶持,以实现提升人口素质的根本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书荃长期从事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从一开始她便参与浙江三优指导模式的设计。她也是中华育婴工程专家组专家。
王书荃告诉南都记者,她曾设计了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估指导系统,并将其运用到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中来。王书荃上世纪70年代曾是一名儿科医生,80年代学习了儿童医学和儿童心理学,90年代开始针对儿童进行以生理为基础的心理和教育研究。
在她看来,儿童早期发展包含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单纯的医学或者教育学都是不够的,市面上的儿童早教中心是民办商业机构,早教内容和方法距离儿童早期发展还有差距,在中国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儿童早期发展的成熟模式。
“浙江做法的特点在于主导”,王书荃对南都记者说,0-3岁的孩子和幼儿园的孩子不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大部分是散居在家,利用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这张网,就可以深入到基层,服务覆盖率有保障。
不过,依托于妇幼保健系统的浙江三优指导模式也存在不足。从三优指导的育儿学校课程中就能够发现,大多还是优生优育和儿童保健的内容,这也是医疗机构的强项,而早期能力开发的指导还很有限。同时,由于人员力量有限,妇幼保健院医生伸不开手,无法提供更多儿童早期发展的日常指导。
一名在西部参与儿童早期开发专业化机构建设研究的专家关心,浙江的三优指导模式是否有专门指导家长陪孩子阅读绘本的内容,是否为每个月龄制定适合的玩具和书籍清单,是否有具体指导家长如何陪孩子阅读,如何陪孩子玩玩具。这名专家认为,专业化的儿童早期发展,这些内容是不可少的。
但这显然不是医疗机构的强项和主要业务。浙江的数百个三优指导中心在这方面的指导内容虽然也有涉及,还只能说是粗线条。
据国家卫计委一名专门从事儿童早期发展研究的专家介绍,国际上,关于儿童早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干预模式,通过一个月至少3次的家访或者设立养育中心的方式,干预人的养育方式,发展中国家牙买加的家访模式成为范本。
朱敏慧告诉南都记者,接下去卫生院会创建村级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纵向延伸,惠及更多家庭,“也希望层面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上更多支持”。
“不要局限于教育,而是要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推动已经获得明确结论的一些干预方案能够落地”,前述国家卫计委专家对南都记者说,如果仅仅提供一些知识,没有按照儿童发展规律进行有步骤的干预,线%都不到,这是沟通中的一般规律。“当家庭没有的很好落实的话,是否应该有其他的方式来提供支持?”
王书荃心目中的儿童早期发展模式,“应是一种自然的,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模式。要让家里人觉得送孩子来接受儿童早期发展干预不费劲,需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她提出了“中心—家庭式”的儿童早期发展模式,有能力的社区可以专门开辟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没有能力的社区可以发展家庭据点,提供技术支持,中心提供交流平台,家长在此可以得到心理支持和教育方法指导,孩子可以得到因地制宜的组织和训练。
“不能简单以儿童发展的要求来评判三优指导中心的不足”,浙江当地多名官员对南都记者说,浙江的三优指导中心与儿童早期发展有紧密关系,但三优更侧重于着眼于卫计优势的优生优育,目前儿童早期发展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重点。
一名直接参与浙江三优指导模式设计的浙江卫计委官员告诉南都记者,在实施过程中,基层一度以为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院以后要搞“早教”了,后来经过讨论和研究觉得这个方向不准确,三优指导还是立足卫生计生优生优育的基础。
“长远看,儿童发展事业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三优指导中心完全能够承担的,当然三优指导中心在功能上要往这方面提升发展。”另一名浙江卫计委的官员表示。换言之,儿童早期发展不是卫计委一个部门的事儿。
“先不要去谈什么模式,先尝试做起来就很不错”,王书荃对南都记者说,将来卫计委或许可以跨部门组织协调,来丰富儿童早期发展内容。
据南都记者了解,作为全面两孩的配套政策,针对当前托育服务严重短缺的现状,国家卫计委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全国妇联等21个部门正在研究拟订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拖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将出台若干配套规范性文件。虽然托育意味着父母并不参与陪伴,但仍旧期待,托育机构的服务当中能够嵌入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内容。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出台的《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6-2020)》中,浙江按照“全生命周期”的先后,确立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0-3岁儿童早期发展”。
这一规划明确,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建立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的早教服务网络,为0—3岁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科学育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