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孕前准备  遗传优生

【中国梦·践行者】关注科技背后更的价值 贺竹梅:生命的经典教育守护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0-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关注科技背后更的价值 贺竹梅:生命的经典教育守护者

  社会的高速运转,让人们习惯在每件事情上都追求即时反馈、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竹梅的中,教书育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急不来也快不了”。近二十年,他耕耘不止,着工匠精心雕琢每一门课、每一本教材和每一位学生,在慢工细活中培养学生、锻造人才。2013年,中国遗传学学会为贺竹梅颁发首届“谈家桢遗传教育”,表彰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贡献。

  作为一名遗传学教授,贺竹梅却在一门文理兼有的课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他为此专门去旁听文科教授的课程,从他们的教学方式中获取营养,只为能让这门名为《生命伦理学》的课程影响更多学生更长久的人生。

  2005年4月,贺竹梅从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归来,便积极寻思怎样给学生开设一门既能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科学观乃至人生观的课程。他从网上查到国外开设有Bioethics这样一门课,但这个课程当时在国内只有两三家高校开设,网上很难找到可以参考的课程设计和,于是他通过图书馆和书店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中山大学开设了在全国都属领先的《生命伦理学》课程。后来该课程升级为中大的核心通识教育课。

  虽然《生命伦理学》只是一门公选课,但贺竹梅投入其中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任何一门专业课,他将生命伦理学的概念由Bioethics扩展成Ethics for Life,学生自然、热爱生命。

  通过十几年的课程建设,《生命伦理学》于2014年被中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通过对课程建设的思考,贺竹梅积极将科学伦理观和生命价值观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将生命伦理学运用于遗传学事件如转基因、基因组编辑、干细胞、性别决定、表观遗传等,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生物产品加工》等课程中强调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等。

  “无论未来学生是否在遗传学或者生物科技方向发展,生命伦理无处不在,他们的一生都需要用生命伦理的观念思考问题,这是科技背后更的价值。”目前,贺竹梅已在《中国大学教学》、《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和《遗传》等刊物发表了十余篇关于生命伦理和遗传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2000年,在上第一堂遗传学课程前,贺竹梅进行了近三个月的紧张备课。在此过程中,身为副教授的他萌生了将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编撰成教材的想法。在院长的帮助下,贺竹梅的《现代遗传学教程》于2002年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又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并于2006年和2014年分别入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遗传学教程》取得的良好反响令贺竹梅感到惊喜:“没想过初出茅庐的自己能得到遗传学大家的认可。”在一次教学会议上,师范大学梁前进教授告诉贺竹梅,是学生们自主选择了他的教材,这令贺竹梅备受鼓舞。“当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遗传学教材,一本是遗传学研究重镇复旦大学刘祖洞先生主编的,一本是大学戴灼华先生主编的,我希望我的教材在全国遗传学教学中也能有更好的影响。”每五年左右,贺竹梅就对教材进行更新完善。如今,他已经参与编写了七八本教材。

  在编写教材时,贺竹梅深入浅出的,把每一个的知识点通俗化,让学生们真正读懂教材,学懂知识。“不仅自己要懂,还要让学生懂,有的时候,画一个插图要画一个星期。”为了方便学生自学,贺竹梅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精心设计的插图。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过五六年,贺竹梅就会对教材进行改版更新:“改版非常讲究,不是简单的剪刀加浆糊就完事。”更新不是简单的观点替换和新内容的添加,贺竹梅非常注重新旧知识的融合,将新的内容深化到旧的基础之中,将结论演变的过程一步步展现给学生,甚至把争议性的观点引入,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贺竹梅认为:“光记住结论不行,学生要具备性思维。”

  编教材是个“性价比低”的苦差事,甚至连评职称都不能作为必要条件,也必定占用更多科研的时间,但贺竹梅乐此不疲,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编写教材。帮助更多的学生弄懂遗传学,他认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贺竹梅发现学生在学习遗传学时碰到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共性,而且其中一些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为此,2017年年初,配合《现代遗传学教程》第三版的发行,贺竹梅特地开设了“现代遗传学教程”号,通过在号上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文章,为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号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有一些还是行外人。面对这样的结果,贺竹梅表示:“从没想过这么一个专业内容平台居然有这么多行外人关注。”于是,贺竹梅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科普宣传工作,将诸如二胎、近亲结婚、转基因、性别寿命差异等老百姓关心的遗传学话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并耐心解答的提问。

  其实早在10年前新浪博客刚刚兴起时,贺竹梅就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博客,并在博客中发布自己关于遗传学教学的思考。通过博客,贺竹梅与许多学生和同行有了更深的交流。“我通过博客认识了师范大学的程焉平教授,经常一起交流教学的,甚至发展到一起合作进行教学研究。”贺竹梅戏称程教授为“网友”。

  在学习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贺竹梅在个人博客、微信号、云课程、新形态教材和试题库等线上平台不断进行尝试,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变迁,他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完善。

  虽然在更新技术手段方面贺竹梅从不落于人后,但他更为的却是基础教学的——“本科教学不能一味求新,更多还是要打好基础,让学生真正掌握经过沉淀和检验的经典知识体系。”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有了新技术新手段,老师还要讲旧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贺竹梅笑了笑说:“对过去不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现在,对老方法和知识的了解可以开阔视野——100多年前的人用简单的仪器和实验能成就伟大的发现,他们依赖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头脑。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创新的真谛。”

  在要求本科生夯实基础的问题上,贺竹梅可以算得上执拗了。实验器具需要买最新的吗?“并不是,我们缺的不是经费,国内的实验室条件已经赶超国外很多实验室了。但我们要思考的是,新仪器虽然让操作节省了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可是快就一定更好吗?看上去更为简便的操作,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基础不够扎实,那么,当他们未来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就会后劲不足。”在这一点上,他对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让他们要尽量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而不只是步骤一二三。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关注科技背后更的价值 贺竹梅:生命的经典教育守护者

  社会的高速运转,让人们习惯在每件事情上都追求即时反馈、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竹梅的中,教书育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急不来也快不了”。近二十年,他耕耘不止,着工匠精心雕琢每一门课、每一本教材和每一位学生,在慢工细活中培养学生、锻造人才。2013年,中国遗传学学会为贺竹梅颁发首届“谈家桢遗传教育”,表彰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贡献。

  作为一名遗传学教授,贺竹梅却在一门文理兼有的课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他为此专门去旁听文科教授的课程,从他们的教学方式中获取营养,只为能让这门名为《生命伦理学》的课程影响更多学生更长久的人生。

  2005年4月,贺竹梅从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归来,便积极寻思怎样给学生开设一门既能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科学观乃至人生观的课程。他从网上查到国外开设有Bioethics这样一门课,但这个课程当时在国内只有两三家高校开设,网上很难找到可以参考的课程设计和,于是他通过图书馆和书店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中山大学开设了在全国都属领先的《生命伦理学》课程。后来该课程升级为中大的核心通识教育课。

  虽然《生命伦理学》只是一门公选课,但贺竹梅投入其中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任何一门专业课,他将生命伦理学的概念由Bioethics扩展成Ethics for Life,学生自然、热爱生命。

  通过十几年的课程建设,《生命伦理学》于2014年被中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通过对课程建设的思考,贺竹梅积极将科学伦理观和生命价值观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将生命伦理学运用于遗传学事件如转基因、基因组编辑、干细胞、性别决定、表观遗传等,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生物产品加工》等课程中强调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等。

  “无论未来学生是否在遗传学或者生物科技方向发展,生命伦理无处不在,他们的一生都需要用生命伦理的观念思考问题,这是科技背后更的价值。”目前,贺竹梅已在《中国大学教学》、《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和《遗传》等刊物发表了十余篇关于生命伦理和遗传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2000年,在上第一堂遗传学课程前,贺竹梅进行了近三个月的紧张备课。在此过程中,身为副教授的他萌生了将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编撰成教材的想法。在院长的帮助下,贺竹梅的《现代遗传学教程》于2002年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又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并于2006年和2014年分别入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遗传学教程》取得的良好反响令贺竹梅感到惊喜:“没想过初出茅庐的自己能得到遗传学大家的认可。”在一次教学会议上,师范大学梁前进教授告诉贺竹梅,是学生们自主选择了他的教材,这令贺竹梅备受鼓舞。“当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遗传学教材,一本是遗传学研究重镇复旦大学刘祖洞先生主编的,一本是大学戴灼华先生主编的,我希望我的教材在全国遗传学教学中也能有更好的影响。”每五年左右,贺竹梅就对教材进行更新完善。如今,他已经参与编写了七八本教材。

  在编写教材时,贺竹梅深入浅出的,把每一个的知识点通俗化,让学生们真正读懂教材,学懂知识。“不仅自己要懂,还要让学生懂,有的时候,画一个插图要画一个星期。”为了方便学生自学,贺竹梅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精心设计的插图。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过五六年,贺竹梅就会对教材进行改版更新:“改版非常讲究,不是简单的剪刀加浆糊就完事。”更新不是简单的观点替换和新内容的添加,贺竹梅非常注重新旧知识的融合,将新的内容深化到旧的基础之中,将结论演变的过程一步步展现给学生,甚至把争议性的观点引入,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贺竹梅认为:“光记住结论不行,学生要具备性思维。”

  编教材是个“性价比低”的苦差事,甚至连评职称都不能作为必要条件,也必定占用更多科研的时间,但贺竹梅乐此不疲,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编写教材。帮助更多的学生弄懂遗传学,他认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贺竹梅发现学生在学习遗传学时碰到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共性,而且其中一些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为此,2017年年初,配合《现代遗传学教程》第三版的发行,贺竹梅特地开设了“现代遗传学教程”号,通过在号上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文章,为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号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有一些还是行外人。面对这样的结果,贺竹梅表示:“从没想过这么一个专业内容平台居然有这么多行外人关注。”于是,贺竹梅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科普宣传工作,将诸如二胎、近亲结婚、转基因、性别寿命差异等老百姓关心的遗传学话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并耐心解答的提问。

  其实早在10年前新浪博客刚刚兴起时,贺竹梅就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博客,并在博客中发布自己关于遗传学教学的思考。通过博客,贺竹梅与许多学生和同行有了更深的交流。“我通过博客认识了师范大学的程焉平教授,经常一起交流教学的,甚至发展到一起合作进行教学研究。”贺竹梅戏称程教授为“网友”。

  在学习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贺竹梅在个人博客、微信号、云课程、新形态教材和试题库等线上平台不断进行尝试,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变迁,他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完善。

  虽然在更新技术手段方面贺竹梅从不落于人后,但他更为的却是基础教学的——“本科教学不能一味求新,更多还是要打好基础,让学生真正掌握经过沉淀和检验的经典知识体系。”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有了新技术新手段,老师还要讲旧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贺竹梅笑了笑说:“对过去不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现在,对老方法和知识的了解可以开阔视野——100多年前的人用简单的仪器和实验能成就伟大的发现,他们依赖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头脑。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创新的真谛。”

  在要求本科生夯实基础的问题上,贺竹梅可以算得上执拗了。实验器具需要买最新的吗?“并不是,我们缺的不是经费,国内的实验室条件已经赶超国外很多实验室了。但我们要思考的是,新仪器虽然让操作节省了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可是快就一定更好吗?看上去更为简便的操作,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基础不够扎实,那么,当他们未来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就会后劲不足。”在这一点上,他对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让他们要尽量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而不只是步骤一二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